|
|
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 7:52:37 | 【字体:小 大】 |
夏航燕新浪微博在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这一名词首次出现,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如今,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加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可以深深地影响他人的精神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自有其自己的载体、位置和切入点,可以渐进地改变人类进步的速度和形态。在21世纪,“文化”的概念被泛化,相对于经济或军事的硬状态而言,文化的软能更多,也能更好地修饰“力”的分量。我国《辞海》中解释道:“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看,根据其多因素、多层次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1、精神文化。2、制度文化。3、物质文化。每个类别都有其深刻的内涵。精神文化等于狭义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其深层和核心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的是人类文化的时代及其民族特征。而制度文化指的是政治文化,包括人类相互往来所形成的诸种关系、等级、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生产和相应的适宜于人类生活之物质环境的各种活动及成果,主要指的是科技文化。
与此相适应,文化软实力也就体现为:精神文化的生产力、制度文化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的生产力三个类别。精神文化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领域──知识和经验、思想和观念、情感和意志等意识活动的作用。制度文化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将一定范围内人们社会交往和公共行为的结构和规则,加以确定化、形式化的过程和产物。物质文化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知识、愿望、信仰、技能、审美情趣等物化出来,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做成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产品。
因此,文化不管是作为一种智力支持,还是精神动力,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并且也是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文化的整体性和统合性的特征,可以起到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作用,这是维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的精神积淀,是凝聚国内各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最可宝贵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时代的特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保障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
同样,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也在表明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要以一定的文化和智力支持作为基础的。马克思在总结机械大工业带来的变化时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科学的职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的智力支持作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对于文化的精神动力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 “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的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发生起着深刻的影响。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裨阖的国家,历来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一个大国,多人口和多民族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国家必须以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崛起之势渐趋明显。崛起既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的提升,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竞争激烈、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的意义也就越发来得重要。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