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壬单最近,由黔东南打造出来的“村BA”“村超”引爆了网络世界。有人说,贵州这个夏天是由黔东南“两村”引领。深入研究黔东南文化,我们发现,铺垫于“村BA”“村超”后面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如侗族大歌代表的和谐文化,苗族鼓舞代表的热情奔放、质朴厚重的文化。
我们以侗族大歌为例,说明“村BA”“村超”是深厚民族文化土壤上生长的艳丽花朵。侗族大歌原本是隐藏于偏远山村的歌谣,因其体现了一个民族以和为贵的特殊文化心理,遂由乡村民曲登上大雅之堂,由苗乡侗寨走向世界。它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历史见证,也是黔东南苗侗等各族人民不断走向自尊、自信、自强的文化创新发展过程。1986年,法国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玛格尔维特看完侗族大歌在巴黎夏乐宫的演出后,兴奋地说:“在东方一个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种如此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极为少见”。
侗族大歌是天籁之音。黔东南侗族大歌是侗家人歌唱生命、歌唱自然,歌唱生活的美丽乐章。歌声采自自然,尤其是把自然的声音和韵律模仿得惟妙惟肖。如蝉之歌模仿自然的蝉叫虫鸣,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清幽环境里。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听了侗族大歌后,说:“歌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白天唱着歌下地,晚上行歌坐月。”
侗家人把一生缀满热情、清丽、色彩斑斓的歌声。侗族大歌这种具有“天人合一”的音乐与文化,无疑是人类贴近自然的一个典范,也是一剂心灵的抚慰良药。
侗族大歌是和谐文化的典范。纵观历史社会发展,和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民族团结与和谐无疑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人类需要找到一个能够促进多民族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文化典型样式,来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民族矛盾问题。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无疑是解决国与国、民族矛盾最好的方案之一。
当我们以和谐文化的目光和标准审视黔东南,发现黔东南早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苗乡侗寨”被外界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就是在这样一块原生态文化的富集地区,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等多民族的480多万人口。多民族互相共生,和谐相处,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黔东南因此被称为“和谐之州”。和谐之州的文化典型则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无伴奏、无指挥而能够千人唱,万人和,唱出同一音乐节奏和旋律;歌手们从小在一起演练,演唱上统一协调,生活上相互关心爱护,心灵上达到心心相印,从而能够唱出音调如此和谐的韵律来。侗族大歌对促进侗家人的团结和谐,促进与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苗、土、汉等民族和睦相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
侗族大歌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代表。在黔东南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需要找到一个能够代表原生态文化精神和文化气派的典型文化样式。歌舞文化毫无疑义地成为黔东南最为典型的文化特征,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凝练和推介,黔东南拥有了“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好称谓。奔放雄健如山的苗族则以舞为代表,“反排木鼓舞”、丹寨锦鸡舞等鼓舞享誉世界。清丽柔宛如水的侗族则以歌为代表,推出了“侗族大歌”这一蜚声中外的多声部音乐品牌,于2005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成功,把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高度。
侗族大歌是具有文化竞争力的经典品牌。当今信息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至国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小至区域经济竞争,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核心战略竞争力受到各国和各地区的高度重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经济和文化竞争,处于内陆欠发达欠开发、具有丰富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黔东南,应当走一条怎样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捷径呢?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这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品牌,实现民族文化的产业转化,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环节和重要的措施。侗族大歌、苗族鼓舞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村BA”“村超”异峰突起,见证了黔东南是一片新生的文化圣地,黔东南人民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
一个文化品牌由乡旮旯走向高雅的艺术殿堂,就是一个文化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口传心授”到文本收集整理和进入主流音乐传播渠道。“饭养命,歌养心”,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没有进入主流音乐渠道之前,侗族大歌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行于民间。解放初期,一些到乡间采风的艺术家们,开始注意到生长于民间的这朵音乐奇葩,对它进行记谱、挖掘、整理出版工作。1955年,黎平岩洞村吴全妹等组成了侗族民间合唱团,到北京为国家领导人和音乐界专家演唱侗族大歌,获得好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57年,黎平三龙大歌队吴云英等应选参加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随后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侗族大歌无穷的艺术魅力。1984年,侗族大歌队出席了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同年,黎平县侗族歌手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侗族建筑风情展》。为侗族大歌走向全国、登上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使这朵乡间奇葩开始以文本的方式传播,渐渐走到主流音乐的传播队伍中。
从田间地头走向校园教室和课堂。为了更好地培养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人、夯实大歌的传承基础,黔东南逐渐把大歌的传承课堂由田间地头搬到了学校,由村头寨尾搬到了教室课堂。2002年,在黎平县岩洞镇人民政府和美国“福泉”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岩洞中学正式创办“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了大批乡土音乐人才。2006年7月,在厦门举行的世界合唱节,由60位黎平侗族少年演唱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蝉之歌》一举夺得金奖。2008年5月,黎平县应上海音乐学院邀请,由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组成赴上海参加“对话黔东南上海音乐学院苗侗音乐周”活动。多种多样的培训、宣传、推介侗族大歌活动,使得侗族大歌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坚实,懂得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广泛,能够演唱侗族大歌的人也越来越多。
由下里巴人走上大雅之堂。侗族大歌最早走出乡间在1953年,黎平吴培信等四位女歌手被挑选参加全省民间文艺会演,她们演唱《蝉之歌》获一等奖。同年,吴培信等作为慰问团赴朝慰问,成为第一位走出国门的侗族歌手。1959年,黎平县三龙寨吴品仙、肇兴寨陆培秀等侗族女歌手先后被选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为歌唱演员,侗族音乐开始在国家级文艺团体占一席之地。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侗族大歌获原生态组银奖,被评为最受观众欢迎奖。2007年,侗族大歌参加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获合唱类铜奖。源源不断的宣传、登台亮相,使侗族大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逐渐走上现代音乐的大雅之堂。
从原生态乡村走向西方音乐殿堂。1957年,吴培信等应邀到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侗族女歌手带着侗歌第一次叩响了西方音乐殿堂之门。1986年,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应邀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金秋艺术节,演出地点是位于市中心的夏乐宫国家剧院。侗族大歌轰动了巴黎,它改写了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历史。从此,侗族大歌便以它神秘和迷人的风采大步走出侗乡、走向世界。
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贵州从江的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参与出访。并参加“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年”《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受到及日本领导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高度评价。这是侗族大歌首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通过侗族几代歌手、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侗族大歌终于由乡村走进了西方音乐殿堂,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侗族大歌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对民族文化抱正确的认识态度,懂得美好的民族文化是养在深闺里的奇葩。正是黔东南几代人对待侗族大歌所持有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使得外界对侗族大歌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使一个区域性的音乐文化现象,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文化财富。
侗族大歌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具有世界高度。侗族大歌不仅仅是改写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多声部的错误观念,侗族大歌所代表的和谐文化对解决世界民族矛盾,增进民族团结,具有典型的范本意义。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说明世界对于“和谐社会”理念的认同与追求。
对品牌的打造贵在不断深入挖掘本质内涵与文化特征。我国学者、侗族歌师们对侗族大歌数十年的不断挖掘、整理,推介,推出了侗族大歌的一些经典乐曲,如《蝉之歌》《五月》,以及同属于侗族大歌系列的《琵琶歌》等;同时,不断挖掘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而是一种文化,最终把它推上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座。
回顾侗族大歌和谐文化品牌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村BA”“村超”,能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群众体育运动的本质。将来一定会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世界性的群众体育品牌。(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
今年以来,贵州省遵义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目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步伐加快、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企业开办手续,不到3个月就能帮企业实现从搬迁到复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已经成为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去年5月,贵阳市市民赵科计划到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建设一个文旅基地。…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