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苔首先祝你儿童节快乐。感谢你童心未泯,祝福你永葆好奇与纯粹,勇敢并快乐地追寻你的目标,也希望我们能够一同建设健康、富强、可持续的生活家园。
这些祝福送给关心公益事业的同仁,也希望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送给自己。今天,《公益时报》23周岁了。细数2001年至今的23年,这份报纸同中国公益事业一同成长。
《公益时报》在改革开放后新世纪的大潮中诞生,亲历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中国公益事业的盎然生机,也见证了信任危机后中国公益走入深水区的壮士断腕,亲身参与了世界范围内全民公益、科技向善的时代磅礴。
如今,更加剧烈的数智时代大浪翻涌呼啸,包括《公益时报》在内的公益行动者多有发问:身处当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这些经由某些警醒实践而逐渐引发人们思考的行业“终极问题”,在AI的世界里早有了答案。在一定的范式框架内,TA们给出的答案直白地陈述着公益的定义、渊源和未来。
就像一位读者的留言:对于“该去哪里”这个问题,答案早就写在“从哪里来”。
2001年,《公益时报》试刊词《公益与春天一起走来》中,以创业者的心态对那个时代的“当下”提出困惑,并把“公益”视为“新事物的呼唤”,当作解决问题的路径开始推进。
那一年的国庆日,信托法开始施行。这部法律将“公益信托”单独列章,规定了公益信托性质、范围和批准方式,以期“公益创客”们运用“公益信托”的方式,改善甚至解决部分社会问题。
2003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人之一朱传榘到访《公益时报》,并慷慨激昂地嘱托,“激情!一个人没有激情,虽然活着,那只是行尸走肉。”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环境,《公益时报》也给自己提了一个醒“从事社会公益,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需要我们永葆一种创业者的激情”。
2004年,公益时报推出了中国第一张慈善榜单2003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自此每年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2005年,《公益时报》主办首届中国企业公民论坛,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以经济和社会责任兼具的形象立于市场。这被视为“企业公民”理念在中国的发端。
除了亲身推动,《公益时报》用笔杆坚守媒体天职,观测公益慈善事业的“官退民进”,见证信用危机中公益事业一次次“柳暗花明”,记录一个又一个中国公益求新时刻。
求新,不意味着“舍本逐末”“朝秦暮楚”,而是要求一切建立在坚守使命愿景、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
2001年,朱传一先生在《公益时报》刊文《慈善与公益事业需构筑社会监督网》。他提出这样一种担心:捐赠的钱是否都用在了捐助项目上?这个彼时颇具前瞻性的思考在许多年后不幸一语成谶。
2008年,在汹涌而来的公众捐赠之后,人们开始逐渐如上发问,质疑的声音汇集如潮,在经由“郭美美”一事之后达到顶峰。“行业建设需要坚守并强化底线原则”,这是《公益时报》赖以生存的箴言,也是一句警醒。
在社会发展与公益变革交织的年代,《公益时报》在文字中开启了思考的进程,法治、透明、技术、自律成为满纸铅字中愈发火热的“关键词”。
在紧握观察与监督“笔杆子”的同时,《公益时报》鲜明地继承创业之初的精神,发挥机构价值、践行可靠行动,于2009年举办首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和“中国公益事业发展与媒体责任高峰论坛”,试图从媒介观察与监督的视角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2010年,《公益时报》承办首届中国社工年会,2011年承办首届“寻找最美社工”活动,同年主办“责任之道2011企业社会公益典范国际论坛”及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CSR)优秀案例展。在社会工作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延续推动公益议题发展的使命。
与此同期的公益行业在各方推动下正迎来一轮自我革新。2011年,“免费午餐”“微博打拐”等项目在互联网语境下爆火,全民公益逐步建立兴趣基础。同年,首个由民间发起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落户深圳。
2012年,北上广等主要城市民政系统探索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两年后社会组织总量已过60万。次年,内容为“给自己淋一桶冰水再接力给下一个人”的微博又一次点燃互联网,“冰桶挑战”开启了 “西学东渐”,网络募捐的全民爆款呼之欲出。
也是在这一年,《公益时报》联合其他7家基金会举办了第十届(2013)中国慈善榜祝福雅安抗震主题慈善晚会。从地震发生到晚会结束,共募集善款3.9743亿元,直观见证中国善力量。
2016年,被称为“十年磨一剑”的我国首部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各项配套法规政策也随之完善,中国公益进入“法治时代”。
也是在这一年,《公益时报》联合多家行业中坚力量,将中国公益新闻年会升格为中国公益年会,以此搭建一个跨界共建的行业平台,将公益声音最大化。如今,中国公益年会已连续八年举行,“在弘扬公益慈善精神、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7年,《公益时报》伸展国际触角,承办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全面彰显我国社会工作经验与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年,举办首届全国社区创新与发展大会,挖掘社区的内在潜力,为社会基层治理添计献策。
从纸媒到融媒,《公益时报》拥抱多类型内容生产,在传统深度报道、信息通讯的基础上,制作短视频节目和互动产品。在渠道层面,《公益时报》进驻多个内容平台,以行业权威基础拥抱更多读者。
从报道到平台,《公益时报》坚定由行业媒体角色向行业型平台进化,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之外,基于行业能力建设延伸课题研究、项目开发与执行、行业赋能、平台活动等智力产品,深度赋能行业发展。
在这条路上,《公益时报》坚持“重实践、建新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以期实现新时代求新、新思考求变、新问题求智的愿景,躬身行业发展。
23年来,《公益时报》坚守扬善,推动“从财富上长出精神”,从2004年首次发布中国慈善榜榜单至今的20年间,中国慈善榜共记录3353位慈善家、11810家慈善企业的大额捐赠,收录捐赠总金额超3017亿元。基于中国慈善榜,我们见证、记录并推动了慈善家及慈善企业这20年来在捐赠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历程。
23年来,《公益时报》旗帜鲜明,即便人类正在经历一场由数字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但仍锚定推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景,关注数智创新和科技向善、ESG与SDGs等前沿议题,关切激荡历史洪流中每个微小个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在宣扬现代文明公益力量的过程中永葆创业者的激情。
如今,AI加持的数智时代已经到来。AI工具的参与,让很多公益领域的工作变得简单,比如出一份肖像权使用协议,做一份对外展示的PPT,产出一份议题文献综述,甚至是数据抓取、议题调研、效果评估正如文首所述,数智时代对于公益行业的冲击已经袭来,身处当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公益时报》找到了一条可以实践探索的路径:第一,“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和深度是对行动者的必然要求。”第二,“我们始终坚信,无论如何变革,人类发展的底层逻辑不会发生变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个节日,祝福我们在一起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丰足彼此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扬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