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根塔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新时代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出战略部署,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
连日来,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围绕《决定》要求,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全会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陈理的许多日常工作均与意识形态相关,他表示,“要紧紧围绕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压实压紧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制定和修订完善相关规定。要严明纪律,强化问责刚性约束,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安排,抓好意识形态专项检查,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要增强工作针对性,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理论工作者,在履职尽责中要讲政治,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责任,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矩立起来、挺起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陈理表示。
全会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如何推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的生命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等,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的“必答题”。
“我们丰富表现形式、拓宽表达渠道,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越是创新,越要坚守京剧艺术的本体规律,坚持内容为王。”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看来,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国家京剧院秉承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三并举”剧目方针,开拓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两改”思路,陆续创排移植改编多部经典剧目,并通过“春之声”“秋之韵”等演出品牌推向演出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我将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现代审美价值,扎根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坚守在历史和时代需要的时刻,以优秀作品书写时代发展与人民奋斗的新篇章。”王勇坦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忽视的思想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既是适应社会发展回应人民美好期待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对此有着深切体会,“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应为人民群众更好实现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提供支持;还应更加重视网络生态建设,运用好政策规定、法律规制、社会规范等工具,强化对网络空间的有效管控与治理,建立起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全会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此,郭媛媛呼吁,要站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度、数字文明建设前瞻角度,建立健全、完善创新网络空间生态建设标准体系、管控治理模式手段,继续在加强优质网络内容提供和引导,建立政府、社会、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形成人机协同网络监管体系机制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精准化。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看来,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首先要抓创作源头,只有拥有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服务的优质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群众欣赏文艺作品、接受文化产品的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源头部分不能创造出有引领价值的精神产品,就难以优化供给保障。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的重中之重。”
“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当下也正在奋力开拓进取,文化建设成就令人瞩目。文学艺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更加宏阔的眼光,把中华民族的生命与精神奋斗史,书写给我们的人民,也书写给更广阔的世界大地。”陈彦表示,一方面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服务与供给,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基层民间资源,反哺向高峰攀登的文学艺术。
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能不能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能不能推出更多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驻会副主席韩新安认为,要持续把“做人的工作”与“推动音乐创作”有机贯通起来,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形成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的生动局面。
韩新安为此建议,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不断提升音乐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着力构建涵盖创作、表演、教育、理论评论等门类的全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把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勃勃生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对此深有感触地表示,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抓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推陈出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代精神和社会共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机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创造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标识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文物说话,培育打造博物馆文旅文创品牌矩阵。”马萧林说。
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引起委员们的关注。
“出版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手段、载体和途径。当前,中外出版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成果丰硕。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出版物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李岩表示,出版界要以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如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经典互译、积极参与国际书展平台的主宾国机制等,以书为媒拓展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使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一直致力于国际美术交流,在他看来,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基础,要以深厚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探索生动而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展览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活跃且有效的艺术呈现方式。通过艺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我在工作中想要达到目标,因此需要建立科学而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策划方法,并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交流。”吴洪亮表示,要以多元形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线并举,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