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的鄙视龙虎网讯“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意义和文明发展的根本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把握习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核所在,要深刻领悟和自觉贯彻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文化主体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在保护传承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将民族精神融汇于日常生活中而形成的丰富文化形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向往、审美旨趣和伦理规范。在民族发展的代际更替中,文化是浸润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既为个体的社会成长和人格塑造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和实践创造提供丰沛的精神动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更新历程中的知识积累和智慧积淀,蕴含了一个民族团结奋进、持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是创造社会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基础和内在支撑。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就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铸就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脊梁,为民族自立自强和时代创造打下最为广泛、最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发展的文明历程,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一代代接续下来,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奠定不可动摇的人心根基,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筑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河床之上,寄托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成为持续推动每一个中国人不断前行的深层动力。守护中华文化根基需要人们以心相融,将自我认知与情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创造中,把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认知和真挚情感投射到人生的意义中来,筑牢文化自信,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时代,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文化形态及其传播方式多元丰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守护好文化根脉,坚定共同体的文化自信,才能明晰自己的文化身份,以独立自主、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体,从古老的华夏文明到当下的现代文明,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族儿女一直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才干、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使得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国家大一统、社会大包容的文化血脉。这一文化血脉贯通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有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聚合力,“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文明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传承中华民族血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习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树立主体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龚自珍在《定庵续集》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揭示出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民族虽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其根本的精神支撑就在于始终坚守自己的历史文化,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不断凝聚起民族前行的人心力量。传承民族血脉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学好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将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自觉担在肩上。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的血脉,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文为根可以知往来,在守护文化之根、传承文化之脉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为了让一代代中华儿女鉴往知来,胸怀祖国荣光与伟大梦想,朝着民族复兴方向团结奋进、勇毅前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主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持续发展,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进取创造出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人的生存与发展既是自然生命体维系新陈代谢的物质存在,也是精神生命体探求生存意义的价值存在,两者复合于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动力。在一个文明体中,以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和价值目标培育主体的精神世界,不断延续和拓展其精神生命,不仅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推动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主体性力量。这一主体性力量的源泉就在于对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的自我认同与信任。只有不断培育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保持文化共同体精神生命的持续创造,保持文明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习对文化主体性作出了深刻阐释,“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从古至今绵延发展,就在于通过文化的代际传承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共同体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为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阶的思想探索、文化创新和精神创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最有力的体现,引领着中华儿女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新的历史创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和实践创造性的根本精神力量。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需要持之以恒地以文化人,把握历史前进的动脉,将“两个结合”融入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生成与持续巩固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投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
(作者:曹劲松,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江苏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