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十中贴吧作者:袁陇珍(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隆滟(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之一。《孝经》全面继承和阐发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贯穿着“孝”是“诸德之本”的立场,弘扬儒学“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长期以来被尊为“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儒家经典,构筑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举足轻重。《孝经》思想宏富,覆盖国家治理、道德伦理、教育美育、哲学及宗教诸多领域,持续被东西方学者挖掘研究,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孝经》先后在欧洲及英国和美国译介与传播已逾300年,共有10个重要的国际译本,不仅记录了《孝经》的历时传播轨迹,而且彰显了中华孝文化的国际影响。
18世纪,西方来华传教士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开始大量译介中国文化典籍,《孝经》最早在欧洲落地。1711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卫方济(Fransois Noel)的拉丁文《孝经》译本问世,收录在其著作《中国礼仪之争》中,成为迄今最早的国际译本。1779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兼汉学家韩国英(Pierre-Martia Gibot)的法译本出版,译本注释详细,扩大了《孝经》的国际阅读范围。随着19世纪汉学研究从欧洲转移至英美,经传教士兼汉学家持续重译复译,产生了《孝经》国际经典译本。美国新教传教士裨治文(E. C. Bridgman)在中国创办并主编的《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是向海外报道推介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广泛涉猎宗教、历史、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气象、科学等诸多领域。1835年12月,裨治文在《中国丛报》第四卷第八期刊出了英文版《孝经》(Heaou King, or Filial Duty),译文共三章,包括历史背景、参考的底本、宗旨、正文和文化阐释,囿于报纸篇幅所限,译文极为简略,不设注释。裨治文的首个英译本承前启后,既促进了《孝经》在英语世界的广泛阅读,也成为后出的《孝经》英译蓝本。1879年,著名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应穆勒之约为《东方圣书》系列译著英译了《孝经》。他的译文参照了韩国英和裨治文的版本,并在其同期翻译的两个译本基础上反复修改后出版。理雅各除了详细阐释文本内容,尤为注重考据、训诂和词章,注解详备,释义贴合原文,措辞精准。全文不足2000个单词,注释多达48处,既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含义,也扫除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出版后成为学术性的经典译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裨治文与理雅各的传教士身份,译文不可避免打上了“基督教”意识形态的烙印,“以耶释儒”的翻译倾向明显,译文存在文化误读与误译现象。
进入20世纪,《孝经》译本呈现“学术化”向“民间化”过渡趋势。1908年,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的翻译官陈贻范(Evan Chen)的《孝经》译本在英国出版。陈贻范时任“中国使馆第一秘书”,在英国居留长达15年。得益于早期在京师翻译馆受过严格的语言培训,又具备离散译者身份,陈贻范对英汉语言驾轻就熟,长于融合汇通英汉文化。他的译文通俗易懂,既偏重读者接受,又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尤其译本后附译了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折射着中华民族子女孝敬父母的人性光芒,成为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民间译本,百年来持续反复出版。译本于1908年初版后,分别于1909年、1920年、2012年、2015年由达顿出版社(E. P. Duttonard. Co)、约翰·默里出版社、平装出版社(Hardpress Publishing)及福高腾出版公司(Forgotten Book)再次重印。此阶段还有两个面向汉语学习和普通读者的英译本也值得关注。1948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Greel)在其汉语研究著作《汉语言进阶》第一卷中翻译了《孝经》;1961年,美籍匈牙利传教士马克拉(Mary Lelia Makra)的译本出版,译本附有注释和参考书目,面向普通读者及汉语初学者。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儒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中华孝文化日渐进入汉学家的视野,重译本呈现“以译推研”“译研并重”的多维特征。2003年,专攻中国社会历史与古代女性研究的美国知名汉学家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在研究唐宋时期的《女孝经》时节译了《孝经》,第二、三、十二章未译,以回应《女孝经》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译文被王蓉蓉(Robin R. Wang)编辑的著作《先秦至宋代思想文化中的女性形象》(Images of Wome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al Writing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hrough the Song Dynasty)收录。同年,知名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夏威夷读本》(Hawaii Rea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出版,主要收录了北美知名汉学家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论文,在第二卷的第十六章“孝道”一节,收录了汉学家金鹏程(Paul R.Goldin)翻译的《孝经》。正如梅维恒在选集前言中所言,选集收录的中国古典文献均出自相关领域专家的最新译本。著作于2017年再版。2007年,旅美华裔学者冯欣明的《孝经》译本问世,2008年经两度修改后在网页发表,旨在正确解读“孝”概念与孝文化,让全世界理解孝文化。最瞩目的是200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罗斯文(Henry Rosemont, Jr.)与安乐哲(Roger T. Ames)的《孝经》译研专著《生民之本——〈孝经〉哲学阐释与翻译》问世。安乐哲多年深耕中国哲学和儒家思想,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积淀丰厚,儒学与哲学功底扎实。两位译者尽力避免基督文化倾向的影响,从孝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切入文本翻译,以还原儒家思想和孝文化知识体系建构为主旨,从哲学话语别开生面地解读《孝经》,尤其重构了先前《孝经》译本中的术语、文化词汇、概念内涵的误读误译问题。安乐哲的译本一问世,就引发国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研究论文与书评不断涌现。
《孝经》国际传播轨迹表明,传教士学术化传播阶段的译本呈现“以耶释儒”的特色,注重训诂与文化考释,力图再现底本的文化思想内涵,学术性鲜明;民间化传播阶段的译本以传播中华孝文化和汉语学习为主旨,可接受性强,普及率高,拓宽了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还原传播阶段的译本呈现“以研促译”的传播特色,译本再现了汉学家对孝文化内涵的多维深度解读,译本被英美重要的中国文化及典籍思想选集收录,进一步扩大了《孝经》的国际知名度,孝文化研究也上了新台阶。《孝经》及孝文化国际传播对加强国内孝文化国际传播具有启示作用。首先,知名汉学家译者大力推介了译本《孝经》的流播范围,为译本的国际传播赋能。纵观《孝经》译本在不同时期反复译介的轨迹,精通英汉语言文化的汉学家是《孝经》外译的生力军,他们以传教、学习中国文化及研究为翻译目的,大力催生了《孝经》及孝文化重译复译现象。其次,国内学界应注重打破学科壁垒,将《孝经》及孝文化研究与对外传播融合,主动向国际展示《孝经》的研究成果。因此,只有培养具备孝文化知识架构的高端翻译人才,才能解决国内《孝经》和孝文化国际传播的薄弱现状。最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发行《孝经》译本是孝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推手。300年来10个《孝经》国际译本的复印重印,有力推进了中华孝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因此,高端翻译人才、出版与翻译机构应互动协同形成合力,主动将原汁原味的《孝经》和中华孝文化外译出去,才能提高中华孝文化的国际影响。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