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魔法大战乱码现在,“没文化”是骂人,有文化是时尚,任何东西后边缀上“文化”两个字,便成了可以神气活现的玩意儿。
“汽车文化”,便是这么一种文化,这么一种玩意儿。燃烧汽油、四个轮子疯跑的怪物,叫汽车。“汽车文化”乃是与汽车相关的属于观念形态、工具意义、习惯作法并与其它文化嫁接所衍生的一切。
我们知道,现在“轮胎文化”、“大灯文化”、“化油器文化”、“方向盘文化”、“后备箱文化”等等还没产生,以后是不是会生出来,我不知道,但是,今天,我准备率先推出汽车文化的一种子文化——“后座文化”。
因为“前座文化”比起“后座文化”来,内容要单调一些,无非是开车的感觉。而“后座文化”,与前座上的人有关,但通常后座上的人统领前座上的人,所以,“后座文化”更兼有后座上的人的地位、尊严、虚荣,以及我们民族的某些根性。
虽然慈禧这位老奶奶,让火车给下了一大跳,下令把火车扔出去,但汽车这玩意儿慈禧好象没下令让人去扔过。到底是老人家也慢慢见识了,还是心里适应能力强了,我没有根据,不敢乱讲,据后来发生的事情做判断,一个结论大概是不错的,那便是中国最先享用汽车的,非富即贵也,不少跟慈禧这老太太她们家族沾亲带故,毕竟那个时候,这位老太太是中国最大的腕儿。
好啦,就因为这种示范效应,后来的汽车享用者,无论如何也根绝不了用车来摆谱的念头。所以,中国的汽车,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没有可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有车便是有身份,有地位;后来车的牌子多了,越贵的车,越大的车,便越是代表身份地位。由此,“后座文化”便诞生了。
过去老爷要乘“八抬大轿”,今天有老爷情结的人要乘“8缸大奔”,“八抬”至“8缸”,“大轿”至“大奔”,中国就是这样进入了“现代化”。缸子取代了轿夫汉子,老爷的观念并没有变,正因为观念没有变,所以坐车的人,无论身上贴什么标签,他都要在后座上找老爷的感觉。
君不见,某品牌加长顶级轿车,中国订户居然在亚洲拔了头份,让美国欧洲大款吓了一跳,亚洲首富日本更是瞪大眼睛直喊“骚嘎”。中国有这么多有钱人?有钱人中有这么多需要加长顶级车的人家?
那个“摘了环象红旗,戴上环叫奥迪”的车,统统比人家德国原装加长了10公分,就是为了后座上的人感觉空间更大,气派更足,老爷味更浓。可是,这一拉长,是要以牺牲整体的某些功能为代价的,比如风阻系数什么的,比如安全性什么的……原来,我以为这款车一律不加天窗是什么别的原因,近日请教专家后方知,是加长10公分的结果。
中国人平均身高不及德国,为什么这么需要大空间?德国人想不明白,我们某些为后座宽大乐此不疲的先生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近乎病态地追求这一点。人家德国人不清楚,也便罢了,给你加上10公分,多赚一份利润,何乐不为?我们人口众多,能源不足,交通设施落后,偏偏都要宽大后座,这有什么道理嘛!即使生挤出一点道理来,中国也挤不出那么多资源呀!
有人会想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家交钱提车,后座要大的小的,碍你司马南什么事?不错,一人几人有此一好,的确小事一桩,可是,在今天的中国,追求大车,满足“首长”“老总”“老爷”对后座的特别需要,已成了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文化现象。某品牌吉普,就因为所配部门长官一致反映后座太小,而被迫改得不伦不类。
在德国、法国、日本街头,看到人们是那么自信而平和地驾着小小的汽车出行,我常常生出感慨来。
一位朋友,夫妻均是香港“大人物”,每年来北京开“两会”,不止一次与我说起过这方面的话题,他是从“资源不可再生”和“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多的人都渴望开车,社会如何可持续性发展角度说这个问题的。在这方面,他们身体力行,在俱乐部(绝对富佬集中的地方),只有他们一家,汽车后座狭小,发动机排量在2.0以下,但我亲见这位朋友受尊重的程度并不低。
我知道,某些言必称美国的人另有高论,认为美国人习惯大车,所以宽大后座就有道理。对这种天真的论调,我们没必要与之争论。中国不是美国,倘中国人达到美国人均占有能源的水平,恐怕把今天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体能源消耗加起来供中国人使用都不够。
一则报道说,美国汽车后座文化有着浓厚“性意味”,因为1/3初次性行为是在汽车后座上完成的。
我想,这不是美国车后座宽大的唯一理由,①美国的力量可以在全球范围之内控制石油资源;②美国人理所当然活得比世界上其它国家人更好,这类“实力”和“理念”才是美国人汽车后座宽大的真正原因。
所以,留意美国汽车后座“性意味”的读者,恰恰应该支持笔者观点——中国的民间说法是,“小夫妻不嫌床小”啊。
中国人在汽车后座大小问题不再攀附别人,除祛病态虚荣心,今天还一下子做不到。但我觉得,也许用不了多久,情况即会发生变化。
还记得20年前,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提着四个喇叭的三洋牌收录机在大街上到处招摇的时尚文化吗?今天看来是多么可笑啊!一味追求宽大后座的时尚文化,明天也一定是一味笑料——稍显不同的是,人们嘲笑的不仅是愚味,还有对“老爷文化”、“官场文化”的蔑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