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mm服务端文化是一个系统而宏观的概念,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凝练,是该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经验的总结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重视文化主体性建设。为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论断。
“文化主体性”是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本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能保持对自身的高度认同与自信,并积极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旨在进一步巩固主体地位并实现自身的时代化和创新性发展。于中华文化主体性而言,当前我国结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汲取现代文明之精华,旨在促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与兴盛。
在讨论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构成要素时,应首先明确文化的主体是人,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文化主体性表现为在与外来文化交往过程中,中华民族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认同感和主体意识。具体来说,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有机统一。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包含多层含义。首先,文化自觉的根基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重点在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定位的认同,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其次,文化比较是文化自觉产生的前提。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保持清醒认识的重要手段,人们要尝试立足于主体地位,与他者文化进行平等的沟通,由此展开对自身文化的清醒反思,构建正确的文化主体性观念。
文化自省。简而言之,文化自省即一个民族或国家结合发展现状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要做到文化自省,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之复杂多变前所未有。唯有根据时代发展状况和国家发展需求来发展本土文化,并时刻以辩证态度看待,才能令文化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从更深层次来说,文化自省促使人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吸收历史经验教训,重构文化理想,为国家软实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创新。所谓文化创新,即基于现实基础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本土优秀文化,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和构建与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强调的是“转化”与“创造”两个过程。文化的“转化”是指吸收传统文化或他者文化中积极、健康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这种转化不是在全盘否定中进行,而是注重和优秀传统文化或他者文化之间的衔接。文化的“创造”则指坚持时代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文化的“破旧立新”以期实现文化的自我提升和超越。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因此,在创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不能“忘本”;另一方面要将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有机融合,寻找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赋予自我文化全新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当下,增强文化自信、复兴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高度的文化认同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有正确、客观的认知,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在不同文化比较中产生自豪感,进而充分认定自我文化的生命力,实现自身文化的时代性、创新性发展。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凡真正伟大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定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并在此基础上与外来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一旦失去了主体性和原创性,便注定只能成为他者文化的附庸。因此,坚持文化主体性于中华民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培育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是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化人才培育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程度越来越深,国际化人才培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培育和坚持文化主体性便成为了缓解上述问题的一宝。
首先,站在文化主体性高度上统筹规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同时辩证面对他者文化。其次,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培育和坚持文化主体性要求教育者给予中华文化足够的重视,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引导我们真正对自身文化有所认知,明白其来龙去脉,从而有所创新。此外,重视国际化人才的文化主体认知与文化认同感的培育,能为此类人才奠定家国情怀这一思想底色。只有心中有国、立志报国的人,才能做到真心认可本民族文化、实事求是面对世界文化,面对外来诱惑而不屈服。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开始凸显。从现实层面看,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的威胁和挑战相比,所谓“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威胁无疑更加直接。当多种文化相融合、碰撞的时候,某些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便开始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因此,培育和坚持文化主体性,能让国民正确认识自身文化与他者文化,辩证看待外来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认同感。这是维护自身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来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留下的智慧财富,对现实仍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构建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有助于赋予中华文明全新生命活力、挖掘其时代价值,最终构筑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一个有主体性的文化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坚持文化主体性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是其国家文化实力强弱的重要体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之所以逐步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他们及时将其发展成果提炼、转化为学术成果,占领学术话语优势,构建其学术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加强其文化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文化影响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从不缺乏富有哲理性、原创性的理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之所以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与传播,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培育之路上,唯有坚持以我为主,主动发声,才能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
综上所述,培育文化主体性意识、重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设不仅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中华民族只有牢牢守护本民族的根基命脉,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从而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朱小焱系高级经济师;古靖淇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GD24WH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