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国际之金砖逆袭原标题:独家│国家发声振兴传统工艺不让绝活变“绝”活,江苏一直在努力!【内附福利】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文化基因,助力民族复兴,江苏作为非遗大省,我们一起来看看传统工艺振兴做了哪些“功课”。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振兴传统工艺,更对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谋定而后动。今年江苏省文化厅将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江苏省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指导意见》《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中长期保护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全省传统工艺美术振兴目录,对具备区域性特色并有一定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美术项目进行多渠道重点扶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围绕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江苏一批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陆续建成和公布,通过将传统工艺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健康的保护,最终得以传承发展。
苏州文化部门积极支持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联合业内名家在金陵文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全国第一支核雕艺术众筹股,让核雕从“线下”经营转变为依托“互联网+文化+金融”的发展模式,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扬州文化部门积极推动扬州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专业门类行业标准和非遗品牌打造,成为文化扬州发展的“助推器”。
不仅让传统工艺活下去,更要让传统工艺“活”起来。省文化厅安排省内2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资深从业者参加了高校高级研修班,推荐30名非遗从业人员参加省外研培院校开办的古籍修复、陶瓷制作技艺、木雕等项目培训。先后举办核雕、印染和古籍保护等培训,这些优秀的学员远赴德国参加“欢乐春节、精彩江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江苏精彩。
为更好的提升非遗传承的生命力,省文化厅结合特色小镇、特色旅游风情小镇项目,探索建立非遗展示展销聚集区模式,将非遗聚集区与旅游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区等项目有效衔接。
回顾2016,江苏传统工艺在政策的引导下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一举成为“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被各行各业关注,并且频频登上国际舞台。据省文化厅非遗处统计,苏绣从业人员近20000人,2016年产业规模15亿元;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从业人员近10000人,2016年产业规模50亿元;常州梳篦从业人员近1000人,2016年产业规模10亿元……在大发展时代,江苏哪些传统工艺依然热度不减?小编列举一二。
郭沫若先生曾有诗赞曰:“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变存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以其”秀丽、灵动、柔美、典雅“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南方剪纸的杰出代表。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责,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唐代诗人罗隐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苏绣的唯美与浪漫。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更是有2000余年的历史。苏绣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最美丽的情结。现在各大时装周上,设计师纷纷爱上了中国元素,而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苏绣。从红毯到秀场,很多明星都爱上了中国风,爱上了苏绣。
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吴村梅有一句诗就是用来描写南京云锦的:“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一。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秦淮、建邺、白下、玄武、栖霞五区。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