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多小说下载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力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自觉地肩负起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磅礴的力量。而要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是必然之途,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大学文化自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充满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文化自觉,科学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规律,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大胆吸收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当前,部分高校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有效教育宣传,各方的协同参与度不高,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陈旧,有的即便开展了文化教育,也存在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相分离的现象,导致产生了教学的低实效性。
以各方重视和协同提升实效。围绕文化自信教育应有的广度和厚度要求,将之积极有效地纳入“三全”育人体系中,实施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快形成良好的育人工作格局,推动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既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不断强化协同育人的实效。
以内容和形式丰富提升实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名家或民间艺人等,走进大学课堂开设讲座等活动,以贴近实际、丰富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结合中华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品读经典、诗词朗诵、书法、科技等传统文化的活动节、活动周,增强大学生文化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成立传统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把文化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
以资源和技术创新提升实效。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习惯网络生活方式、注重沟通、注重参与等鲜明特点,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积极融入新媒体技术和资源;积极运用“智慧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资源、形式,充分搭建并利用好各种互联网交流平台,以有效用好丰富的网络信息,提升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主体感和满足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元化、系统化的工程,既需要多方参与和努力,也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知情意行”四位一体,推动知识传授与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学习意志激趣与主动践行求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但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四维系统中,有的高校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隔较远,与社会实践相隔较远,缺乏鲜活生动的特色,手段方法也比较单一,有的简单地停留于以文化认知为主的课堂教育,割裂了文化自信的认知、情感熏陶和践行的整体关系。
在日常生活与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强化整体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纳入文化教育中并贯穿始终,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由来,并结合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加以践行,让学生不再觉得核心价值观及文化十分遥远,而是就在身边、就在点滴生活中。
在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教育中强化整体性。将文化自信教育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加大文化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比重,打造以文化学习专门课程和思政课为主、各专业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增设文化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学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民族戏曲、工艺、茶艺、绘画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让大学生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理解、体会、认同的整合教学中强化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论知识,如渊源、脉络、创造、价值和特色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传授,引导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体会、认同,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给予更多重视,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为目标,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中华文化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潜移默化之中对大学生起到感化和教化的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历程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时代,文化自信的孕生土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中国人民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强大优势需要持续激发。面对这样的局势,尤其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在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文化能在满足大学生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同时,更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要,就更能赢得大学生的青睐和追逐。当前,一些高校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难以呈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所采用的教材,或出版的时间距离当下较为久远,或内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鲜明的时代性,较大程度地存在历史与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脱节的问题。
通过做好内容更新增强时代性。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充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将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在世界视野和格局中找准中国的清晰定位,进一步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自觉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
通过做好教材编写增强时代性。组织精干力量统筹做好中华文化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使用工作。在编写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重视做好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做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加快形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脉络”体系,以弥补现有一些教材时代性不足的弊端,并通过优秀教材的编写使用,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动权、主导权。
通过做好现实指引增强时代性。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与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充分结合起来,着重从爱国、处事、修身三个层次开展贴近实际、触动灵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立足国情、立足日常、立足发展,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学会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让文化真正起到“育人”“化人”的功效。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教育应从基于历史、立足现实、走向世界、放眼未来的整体文化考量出发,紧扣大学生的学习特性、情感特征和职业规划等具体情况,通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帮助大学生真切地体悟中华文化精髓,热爱中华文化,大幅提升文化修养水平,激发自觉的文化追求,把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信仰,更好形成文化人格;积极引导大学生将文化自信体现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传播、建设并践行先进和主流文化。
(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HNKCSZ-2020-0393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