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爱情日志一九二一年春,任弼時在上海學習半年后,與蕭勁光等一起赴蘇留學,臨行前他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隻以人生原出謀幸福,冒險奮勇男兒事,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
2017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由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上海市檔案局、上海市檔案館編,學林出版社出版的《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書,是一部以篤化黨員干部信仰為主旨的“史詩”性綜合文集,之所以稱其具有史詩品格,是因為“史”的殷實厚重和“詩”的激越酣暢有機融匯於全書之中。所謂“史”,即該書輯錄了360余幅圖片,通過“追求真理”“堅定信念”“嚴守黨紀”“勤政為民”“修身齊家”五個章節,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近百年艱辛奇崛的成長經歷和輝煌壯徹的發展歷程﹔所謂“詩”,則是指該書以一幀幀沉甸甸的紅色家書、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從人文視角生動地再現出一個個偉岸形象、一群群百折不撓的共產黨人身影,展示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舍生取義的高尚品格和舍家為國的高邁情懷。
“史”總是指以往的事情、過去的東西,但是當任何一段歷史以其他形式再現的時候,即躍升於當下主流思想和現實精神層面之時,“詩”也就具有了“穿越性”和“全息性”。因此,透過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人物的思想檔案和精神記錄——文章、文件、演講、詩歌、家書、遺訓等,可以真切感知和強烈認同支撐這些革命先烈秉持信仰、不忘初心的文化價值理念,換言之,正是一種文化價值理念驅動他們在陰霾籠罩的戰爭年代拋洒熱血、以身殉國﹔在陽光普照的和平建設發展時期指點江山、運籌帷幄,明乎此,也就不難理解《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書的現實意義,更不難理解革命導師恩格斯“重溫過去是永遠著眼於現實的”的著名論斷。
文化哲學告訴我們,文化與信仰是二位一體的,信仰根植於文化,文化發展也會拓展和豐富信仰的內涵。文化價值理念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也可以改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也就是說,不論人們以什麼作為信仰對象,信仰這種精神形式的功效在於,把某種最先進的文化價值理念置於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統攝地位,成為人們價值意識活動的調節中樞。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始終是人類文化價值理念的最終指向,信仰是一個整體性的精神姿態、一種綜合性的精神文化面貌。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自覺服膺和高度認同的信仰,也是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根本准則。
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張太雷於1921年給妻子陸靜華的信中寫道:“惟有求得高深的學問,既可以自己獨立謀生,不要依靠他人,心境自然也就安定,又可以保持我清潔的身體、高尚的道德。”
寫下這封信時,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已經成立,隨后北京、湖北、廣東、濟南、湖南也先后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革命風生水起之時,組織選擇張太雷為代表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臨危受命的張太雷給妻子寫下這封長達2000多字的家書。
為保護家人,張太雷不便透露自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信中所提到的“高深的學問”,指的便是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赴蘇俄投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信的最后,張太雷還安慰妻子,“我們現離開是暫時的,是要想謀將來永遠幸福。”年輕革命家滿腔的抱負與堅定的信念,在信中展露無遺。
《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書中黨的領袖人物和革命先烈在內的共產黨人的精神活動,均是以共產主義這一最高信念為靈魂和核心,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導向,並調動各種精神文化要素為堅守這一信仰所服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解讀該書使我們更加明確地認識到,隻有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透洗禮,在中國這塊經歷漫長封建社會浸潤的土地上,才能誕生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以共產主義為信仰的共產黨人。
“連夜不安,寢即夢及我親,悲愁交集,實不忍言……況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這是1921年春,任弼時赴蘇留學臨行前給父親寫的信。
在這封信的字裡行間,滲透著任弼時對於父親的不舍與愧疚,“自后兒當努力前圖,必使雙親稍得休閑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願。”
信仰共產主義、為國家為民族奉獻一切,矢志不渝、視死如歸,這既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氣節,也是共產黨人的文化價值理念追求。從20世紀初到現在,在中國近百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征途上,“共產黨人”這個名字最為炫麗最為響亮,97年前一群懷抱崇高理想、為四萬萬同胞而奮斗的革命者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肩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他們就是《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書中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民族存亡絕續之際,第一代共產黨人滿懷激情與熱血,告別父母妻兒,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拯救百姓於水火、匡扶國運於危殆,正是他們的錚錚鐵骨筑就了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堅實路基,這些第一代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充分彰顯了社稷蒼生念、拳拳赤子心的文化價值理念。
“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把三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著諸兄嫂……為著中華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1935年3月,劉伯堅在蘇區率部隊突圍時,受傷被捕,壯烈犧牲。而這封家書也成了一份絕筆遺書,雋秀的小楷落在一頁頁泛黃的信紙上,無聲地訴說一名共產黨人“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劉伯堅書寫的這封沉甸甸的六頁家書,也只是當時茫茫信箋中的滄海一粟。
《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書中的“力量”指的是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鑒於文化具有提供信仰對象的功能,而這種功能隻能“喚起”接受者原有的“使命感”而不能同時再造它,因為“使命感”是人格的外化,它源自民族文化,並在民族演進的悠久歷史中逐步生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使命感的成分和因子,譬如孔子的“以天下為己任”,譬如孟子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再譬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士”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謂博大精深、綿延不絕,以至於一些研究中國文化的漢學家,例如費正清、拉鐵摩爾等人都曾對此高度關注,他們在著述中認為許多知識分子出身的共產黨人在“由儒生向革命家轉化過程時,使命感是一個重要原因。”
書中收錄了包括中央檔案館珍藏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書信、文稿、照片等,其中不少系首次公開披露﹔還有上海市檔案館從德國、法國收集的《共產黨宣言》德文原稿,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留學勤工儉學檔案等,彌足珍貴。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是革命者與親人間的心靈交流,背后承載著血與火的記憶,但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那個時代下,共產黨員的高貴品格與道德修養。無論是舍小我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為理想拋頭顱洒熱血的英雄氣概,還是甘於清貧不圖回報的淡泊,對今天的共產黨員來說,依舊不可或缺。
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中國共產黨97年的歷史中,無數共產黨人譜寫了一幕幕感人的“家國情懷”,靠的就是這種信仰,為的就是這個理想。《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一部集中展示革命先輩純潔初心和崇高信仰,主題鮮明、資料珍貴、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的黨性教育教科書。本書借助紅色檔案,回顧革命先輩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感念他們以黨的事業和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惜犧牲個人和家庭幸福的家國情懷,以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強化黨性修養,增強砥礪前行的信心、勇氣和力量,這也是本書出版的本意和“初心”所在。(劉金祥)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