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妹网上学期末,“清华·比较体育九人谈”在清华大学西区体育馆马约翰纪念展室顺利召开。本次专题研讨得到了广泛关注,线下会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平台亦火热非凡,腾讯会议参会人数累计超400人次,微博直播观看点击数近20万。
当日有很多网友留言提问,后期经过我们与专家的多次沟通,特将热门提问整理出来,以期为广大网友答疑解惑。
田老师在论坛中提出的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加载”与“减负”具体是指什么?
项群训练理论研究和揭示具有相似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的一组竞技项目共有的训练规律和操作旨要。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从而组成了包括一般、项群和专项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这就是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结构性加载。
多年来,竞技体育理论界一直忽视了指导运动员成功参赛问题的系统理论建设,只在《运动训练学》等著作中略有提及。我们提出,应把具有鲜明特色的竞技参赛理论从运动训练理论中分野出来,依成功参赛的需要独立构建《竞技参赛学》的理论体系,为运动员成功参赛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从运动训练理论的视角来看,即可称为结构性减负。
科技助力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的扩充和发展,对很多原有的训练理论造成冲击,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为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创造新的可能,提供新的动力。我认为,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同样要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认真总结我国运动训练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要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同时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学习、吸纳国际上成功的、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更快提高。
中国体校的幼儿体操训练会被西方媒体描绘成为虐童,对于进行同样行为的日本幼儿园,西方媒体的评价是否不同?在您看来这样的不同时如何造成的?
西方媒体对我国体校和日本幼儿园如果存在着不同评价,我认为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体校的体操训练和幼儿园的孩子们的锻炼不一样,它存在一种功利性和目的性,也就是“为国争光”——参加训练、夺得奥运金牌。那么其中的利益和目标就和幼儿园教育的利益与目标之间存在差别。由于利益和目标的不同,外国的媒体就会觉得体校训练不全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而是为了国家或是一个集团的利益。而幼儿园的锻炼是为了孩子们的身体,而且他也不追求那种功利性的比赛或者夺冠锦标主义,所以呢,西方媒体会产生这样的不一样的理解。
第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专业的体操队训练确实要比日本幼儿园的这种身体锻炼的强度和力度要大很多,所以这可能也会让人感觉到有一些残忍。而日本幼儿园的体操锻炼只要有恰当和科学保护手法是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这也造成了两者受到的评价不一样。
您认为中国的家长和日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日本的家长和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不同。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两国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理解不同。日本家长常常将孩子的身体发展作为根本诉求,所以他们从心底里头是支持孩子们参加身体锻炼,也支持“以体为先、以体育人”的观念。当然,这个背后也是有日本文化的一种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所带来的尚武精神使他们对身体锻炼有一种天然的认同。这种对身体锻炼天然的认同是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对待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观念上最大的区别。
第二个不同,是我在九人谈过程中谈到的“忍残”。也就是日本的家长会更能够容忍学生在身体锻炼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伤痛。例如视频里那个运动员尽管腿骨已经骨折了,但是一直在爬。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一定会有很多的人过去把她搀起来啊,会有很多的人去嘘寒问暖。
第三个不同,是所谓的“男子汉精神”。我经常在日本看到,如果孩子摔倒以后开始流眼泪(特别是男孩子摔倒以后)家长就会去问他,你为什么要哭[流泪],你是不是男子汉?你是不是个男人?那孩子马上就不哭了啊。所以呢,我觉得对中日家长对男人的要求上面也不一样。现在的中国家长有点过于溺爱了,有的甚至是到了崇尚小鲜肉的地步。
要“区分体育发展方式”我们应当从哪些客观角度或标准来判定呢?另外以什么标准判定哪种发展方式是更好的呢?
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化界定,做相应的区分。分类是事实判断,好坏是价值判断。作为研究,重在事实判断。
中国的体育发展方式正处于改革阶段,您认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政府与社会力量结合的方式,也就是日本和英国的模式。这个改革最大的矛盾,或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日本在备战东京奥运会过程中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有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因此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您看来,在那些方面发力最多,哪些项目收益最多?
区分了优势项目,有竞争力项目和非优势项目,重点保障优势项目的领先,扩大有竞争力项目的夺牌潜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目前学术杂志里妇女体育、女性体育经常是交叉、混合使用,想请问一下您这两个词如何精准的区分?特别是西方对于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
妇女体育、女性体育在英文中都是“women’s sport”. 中文提到“妇女”时,通常指成年女性。为将所有年龄的女性都包括在内,人们就倾向于用“女性体育”。
中国女性体育发展在许多方面,如参加有组织的、系统的、平等的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方,比西方国家做得还好。但在女性体育研究的发展上,我们起步要晚一些,近20年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论文、著作和课题都在不断壮大,但在研究的质量上还有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女性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难以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女性体育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多比较宏观、肤浅,缺乏深度的研究和剖析;对特殊人群,如少女的体育参与、残疾女性等的体育参与研究较少。
您认为女性运动员的女性解放程度要比其他领域的女性解放程度高吗?原因是什么?
女性运动员参与体育、在体育领域取得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潜力的挖掘,但它不能与女性解放划等号,更不能说体育领域的女性比其他领域的女性更解放。女性解放是要实现男女平等,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平等的机会,平等的参与和平等的权利。女运动员这个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多元化的群体,有非常成功的女性,也有不那么成功的女性,有个性很强、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女性,也有非常温顺、绝对服从教练的女性。因此,不能说她们是女性解放的代表或先锋。
传统项目以男性参与为主,女性的参与兴趣好像并不大,您认为该如何促进女性参与大众体育?
4. 根据女性的特点和喜好,对传统项目的规则、比赛方式和激励制度等进行一些改良或变化;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目前在国际上受到排挤,您是自身问题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认为应如何应对?
首先俄罗斯在国际上不仅是竞技体育收到排挤,在许多方面都有这种现象,比如经济上收到制裁,政治上收到孤立,当然,竞技体育的这种排挤现象不过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罢了。出现这种问题或者现象的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所谓意识形态原因不过上历史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因素使然。
自身的原因,追本溯源其实就是宗教问题,今天来看说是意识形态问题也不为过。十一世纪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分裂,作为罗马国教的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导致东西方之间交流变少。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教会和罗马教会对领导权的争夺,最终分成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主的东正教和以罗马教皇为主的天主教。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俄罗斯教区却逐渐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位置,成为了东正教的中心。东正教国际上统称为正教,在俄罗斯人眼里更是他们统治的东正教更是正教的化身,其它教义不能与之抗衡甚至平起平坐。这也是后来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源头。
有了这样的过于自信的宗教信仰体系,俄罗斯民族自然在各方面,骨子里都充满了自信。也就是说政治上自成一派,文化上从不盲从,经济上也我行我素。表现在体育领域中,无论管理上的举国体制,还是竞技体育技战术层面的独创一派乃至曾经统治世界体坛的周期训练体系,都给他们带来了曾经的辉煌。战后40余年间,苏联解体前参加的各十届夏冬奥会,取得了其中七届的金牌总数第一,远远地把美国甩在了身后。
也正是冷战的思维方式,也为日后虎落平阳被犬欺埋下了伏笔。试想,一旦受其压抑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翻过身来,加之骤贫难改旧家风的俄罗斯死硬石头做派,当然没有俄罗斯什么好果子吃了。所以,近日俄罗斯的处处受制,既是意识形态的延续,也是俄罗斯自身又臭又硬的石头性格有关。
所谓应对,别无他法,就想劝架的和事老常说的那句话:何必两败俱伤嘛?你放下面子,你让一步。合作共赢是方向,命运共同体是思路。否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对谁都不好,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都不利一样。
如果结合上一个问题来看,我并不同意俄罗斯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表现下滑。至少从奖牌数上并没有太大的下滑,而且,16年里约奥运会俄罗斯田径队因兴奋剂问题全面禁赛,其统计源也没有可比性。期间,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利用各种主场条件及破釜沉舟的精神力量再次获得金牌总数第一。但较之,美国的一枝独秀,历史上俄罗斯的辉煌,不能不说,近期俄罗斯奥运会成绩不尽人意。
如果我们仅看奥运赛场的话,其实没有发现俄罗斯体育近几年还是有所发展的,比如职业体育,比如冬季项目,甚至管理体制上的革新。过去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体坛都在盯着奥运赛场,导致体育发展的全面性上受到一定的忽视。如果说俄罗斯近年来奥运会上的成绩表现下滑,除了因兴奋剂问题包括如果召开的冬季奥运会甚至颗粒无收外,主要体现在职业化程度较低的竞技项目上,比如体操、游泳、田径等传统优秀项目上,其原因在于教练员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经费投入和经济方面。但就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上,比如足球、网球等,这些俄罗斯体育优势项目的延续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体制和我国体育体制历史上如出一辙,可以说中国的体育体制几乎沿袭了苏联体育体制管理模式,包括教练员、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差别就在于苏联解体和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段时期。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在职业化进程中,俄罗斯职业化进程步伐较快,特别是在一些职业化水平较高的运动项目上体现的更为如此,比如俄超联赛、大陆冰球职业联赛等。其次管办分离更值得我们借鉴,过去的中俄体育管理体系基本上都是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转型后俄罗斯的体育协会功能更加强大,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还有,就是群众体育活动在苏联的雄厚基础上,转型后也依然继承了强大的衣钵,持续发挥着群众体育活动强大基石的作用,比如曾经的“劳卫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苏联后期和转型期中该体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普京时期,2014年前后又重新修订颁布实施,势必会对俄罗斯新时期产生新的更大的影响。
俄罗斯在转型初期,教练员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进入新世纪,随着普京对于体育的高度重视,出现过一定的回归潮,比如从北美职业冰球联赛回归的费季索夫就任俄罗斯联邦体育总署署长。但是,不能不说的是,曾经的金牌教练员圣地,今天受断档、重创而受到的冲击很大。今天俄罗斯教练员培养体系主要来自于协会体系。换句话说,随着管办分离之后的各单项协会占据着体育领域的主体地位,从职业化、青少年梯队,到教练员体系构建,现如今,俄罗斯各单项协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 急性体育锻炼(一次性的)一般会产生这些认知效益:提高反应时,但是这一效果可能很快消退;即时记忆和延时记忆与基线测试相比有所提高;中等强度锻炼提高专注力,激活大脑中与注意力相关脑区(前额叶等)的活跃程度;阅读理解能力、执行功能提升等。
2) 长期体育锻炼也可以改善工作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表现。这些改善被很多研究证实和有氧体适能的提高有关。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高有氧体适能的儿童在从事复杂认知任务测试的时候,与低有氧体适能的儿童相比可以更好的激活相关脑区、适应认知任务的挑战。
3) 由于研究设计的差异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虽然以上研究结果也存在部分研究未能验证的情况,但元分析研究倾向于支持以上观点,运动促进青少年认知功能也已经被逐步写入体力活动指南。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体育锻炼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
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说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线性的。我个人的观点是
1) 当前多数体力活动指南对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推荐是,每天完成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在这个范围内,至少体育锻炼对脑认知是有积极影响的。超出这个范围,也可能会因为生理的疲劳影响认知功能,但其“拐点”还没有得到确认,和个体差异也有关。
2) 目前多数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采取的强度是中等强度,这是一个可以推荐的强度。而一次性高强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有的发现大强度锻炼对大脑有激活效应,使其认知表现变好,也有研究发现大强度对认知功能影响并不是积极的,甚至是消极的,可能原因是产生了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或者过度兴奋后产生了抑制。当然,这也可能与个体基础的体适能水平、对运动的态度和喜好程度有所不同有关,还有待更多研究。
3) 认知功能包括很多方面,不同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组合可能对不同方面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例如Vidoni等人(2015)认为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和视觉空间能力存在剂量效应;Chang等人(2009)认为高强度抗阻锻炼与大脑信息处理速度的关系存在剂量效应,但对执行功能并非如此,而是中等强度更好。当前的确有文献试图回答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剂量效应,但这些研究针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群体开展得较多,青少年群体中还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自我控制力量模型是心理学家Baumerster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其核心是我们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如同肌肉力量一样。其核心观点包括:
1) 资源有限性:自我控制依赖一种有限的能量,当资源损耗时, 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自我损耗效应”
2) 资源概化性:各种自我控制行为(信息加工,印象管理, 冲动控制)都依赖这种有限的能量
3) 资源可恢复性:自我控制能量可以通过休息 、唤醒积极情绪、补充血糖等方法进行恢复
5) 资源的保存假说:个体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自动保存部分能量 , 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目前依据这一框架,在运动领域主要用来研究自我损耗现象,也就是自我控制资源被大量消耗(例如大强度学习)之后,影响后续涉及认知投入的任务(例如进行射箭、扔飞镖等)的表现。在我们关注的运动与脑认知领域,根据这个理论如果通过认知任务(例如色词测验)诱发脑力疲劳之后,再继续完成大强度的体育锻炼(理论上为了克制停下来的冲动,涉及认知消耗)会进一步消耗自我控制资源,会降低后续的认知测试的表现,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个理论模型还遭遇到了一下其它研究的挑战,其最大挑战之一是由只能证真,而不能证伪;另外,关于自我控制力量消耗什么物质资源的问题,还没有像肌肉力量一样研究得比较清楚,自我控制资源的物质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您认为2008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遗产?有哪些值得2022年冬奥会借鉴,有哪些需要提高和改善?
奥运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奥运会而产生的可见的改变(比如,奥运场馆和奥林匹克教育)和不可见的发展(比如,通过运动员通过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而学到的先进训练经验和养成的心理素质以及北京市的服务行业提升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包括奥运会为不同的个体和组织创造的长期价值(比如,某位运动员因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历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或者说北京奥运场馆带动了周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北京2008奥运会的遗产规划与开发过程有许多值得2022年冬奥会借鉴的。比如,2022年冬奥组委在2019年发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中对遗产内容、开发路径的规划就明显受到了北京2008奥运会遗产工作的启发,并学习了其中重要的经验与理念。
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是在遗产评估的方面。正如国际奥委会指出,每一届奥运会的奥运遗产开发机构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愿景、目标以及当地的背景来设定不同的关键绩效指标,以更准确地也更符合当地实际地评估奥运愿景的实现情况以及奥运遗产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集团的价值。故此,因此,北京2022年不仅需要以既有奥运遗产规划为基础,制定能够兼顾国际奥委会要求与中国社会特点的关键性绩效指标以评价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遗产;也需要认真思考是否可能以奥运遗产评估工作为导向开展奥运遗产规划与开发工作。换而言之,我们需要在奥运遗产规划过程中思考奥运遗产的“可评估性”,通过以实证为基础的遗产评估将奥运遗产的规划、开发和评估三部分有机地组成一套完整的政策系统,而非各自为战的独立军团,进而在充分开发北京2022年冬奥遗产的同时,提高冬奥遗产评估的可信度与有效性,从而提升北京2022冬奥会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首先,尽管在实践领域早已出现,但国内对“跨项”缺少系统和全面,尤其是科学的研究和梳理,对“跨项选材”的片面认识是跨项选材受到质疑和挑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我国各层级在实施跨项选材时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导致现有效果欠佳;第三,长远来看,跨项选材的核心是要落实青少年运动员的早期多样化训练;最后,跨选选材本身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施。
如果进行体教融合模式,如果出现三级训练网最底级别和中级别体校教练的失业,应该如何应对?
运动员退役不一定都当教练,还以完整的教育后,运动员退役后大部分会流向非体育领域;目前中小学和健身市场很缺体育教师和教练,现有体校教练可以转向中小学和健身培训市场。
对于一些对技术感觉要求高的项目,确实需要更早地定项,但这并不妨碍其在定项前进行多个项目的积累,并不妨碍其在定项后仍保持一定量的他项训练。体教融合与出成绩早晚并不冲突。
如果说体能训练师负责体能、专项教练负责专门训练、数据分析负责剖析场上局面运转,那么主教练负责干什么呢?
主教练是一个球队的主要负责人,专项技战术和体能教练都归教练员主管,现在的团体球类集体项目中主教练有否定任何专业建议的权利,但是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各项部门的专项知识不断积累和更新,主教练一个人是不可能了解每个垂直细分领域的知识的,需要专项教练辅助主教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和比赛计划。
请问现在对团体运动表现数据分析有哪些方法?国内外有何异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团体运动表现分析近些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已经从历史数据到实时数据,从传统线性统计建模到非线性统计分析, 从研究个体球员到团体集群行为等。国外现在主要集中在团体集群行为和时空特征的探索,因为团体运动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和空间领地争夺的运动,国内现阶段需要对传统技战术研究思维和研究范式进行变革。
在联防过程中仍然不适用,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但是联防的分析方法还有很多,主要研究进攻矩阵和联防矩阵之间的协调模式和空间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