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乖社区“没想到从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国重器就近在眼前,更没想到我能参与其中。”新学期已开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左嘉龙依然为暑期社会实践时的经历激动不已。
两个月前,左嘉龙所在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智创新时代”力行团前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开展调研实践,在学院教授高常鑫的带队指导下,他们主动揭榜微波红外小目标融合探测技术难题。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团队创新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高效微波红外小目标融合探测方案,从而摆脱人工数据标注依赖,以高效、安全、智能的方式实现对空间小目标的精细化探测。
今年暑假,华科大“科技强国青年力行团”挂帅出征,全校组建310支实践队开展揭榜式创新实践,2100名青年学子前往浙江、云南、黑龙江等20余个省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察困境、解难题,以实际行动书写助力科技强国战略的青春答卷。
“既要上好一堂责任以行的思政课,又要上好一堂学以致用的专业课。”华科大党委副书记张耀表示,希望引导更多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不当“看客”、敢做先锋,从“读懂中国”提出问题,迈向给出“中国之治”答案的新阶段。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成为保障信息安全、推动网络安全的主力军。”和小伙伴历经两个月的实践后,2021级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付鑫瑶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绿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时,付鑫瑶所在团队了解到企业目前产品性能提升方面存在的难题:代码组成分析漏洞误报率较高。以问题为实践导向,他们积极争取学校资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专业所学,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
付鑫瑶在实践日志里提醒自己,“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每一个细微的改进都可能大大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他与队员每天进行总结、反思,对第二天作出计划。实践结束后,他们的分析思路被企业运用,目前已验证可检测超过200个软件的漏洞可利用性。此项成果极大提升了绿盟在软件组成分析领域的技术先进性。
同期,在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华科大202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专业本科生陈星宇与同队3名小伙伴,正体验“工程师”的角色。他们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实习目标探索人形机器人手部触觉的功能与应用,并最终以可交互的演示效果展现。
为实现目标,陈星宇和队友在缺少设备的条件下不断尝试,熬夜已成常态。暑假期间,他们与另外4个小分队共计完成技术项目14项,得到企业高度评价。回顾这段颇为艰辛的“工程师”体验,陈星宇骄傲地告诉自己的老师,“我们尽最大努力完成了任务。”
今年暑假,华科大组织实践队伍深入350多家企业,围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前沿企业难点、痛点展开调研实践,青春的足迹在科研攻坚一线熠熠生辉。
青年到底如何参与乡村振兴?今年暑期实践结束后,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团委负责人李佳阳已有答案。
从今年7月开始,这名90后教师带着学院“数愿团队”的4支实践队伍,去往甘肃、陕西、黑龙江等5个省份的近30个区县和乡村,探访了19所高校,同时招募志愿者开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问卷调研,收集了超2000份问卷。
学了5年数学专业的彭盈一直很疑惑:“我们专业的学生去现场能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困惑,她参与了实地考察。在祖国西北的11所高校考察期间,她和队友依托数学专业优势量化并挖掘调研数据信息,构建以“青年素质”“青年作为”“高校作为”和“政府作为”为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中介效应的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结构方程模型。
在模型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实践队构建起“校地协同育人”组织机制和以“青年兴乡计划”为抓手的组织培养体系,引导青年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这并非李佳阳第一年带着学生探索这个课题。今年在西北地区的调研过程中多次遇到极端天气,李佳阳发现,这群年轻人非但无人抱怨,反而眼神日益坚定。
在河南兰考、江苏溧阳等国家首批能源革命试点县,硕士生倪谢霆带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兴农”团队18人深入调研农村的能源利用情况。他们发现,许多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城镇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在电力能源方面仍依赖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的普及率低。
针对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团队开发智能算法预测当地各类新能源发电设备建设后的发电功率,结合当地电力负荷数据,提出农村绿色能源智能化规划建设方案。目前,他们所开发的相关技术在以河南省为主的10多个农村地区实现应用。
校对着屏幕前的唇部动作,刚上初中的小磊小亮(化名)两兄弟相继发出了13年来的第一个音节。因先天性耳聋,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为救治孩子、贴补家用,二人的父母已外出务工数年,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平常和孙子通过手势进行交流。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新场乡,是“金蝉子”公益团队暑期实践的第一站。小磊小亮迟到的呼唤是“金蝉子唇语辅助训练系统”创造的第247个“奇迹”。
自2021年创立以来,华科大文工交叉的10多个学院、50余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唇语辅助训练系统,结合伴读讲解,进行了1500个小时的教学服务,覆盖听障人士1190人次,让百余名聋人开口说话。
“金蝉子”公益团队学生负责人、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王艺霏介绍:“团队构成具有多元化背景和高度专业性,在技术开发、媒体运营等方面能力扎实。”3年来,成员们一边运用专业知识自研助聋系统,帮助聋人学唇语,一边开展教学志愿服务,科学设计教案、一对一开展教学服务。
“聋哑人这个词存在歧义,实际上,聋不等于哑,虽然许多聋人因为无法获得发音反馈存在语言障碍,但他们大部分具备发声基础,只是苦于不会说、不能说。”团队创始人、华科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然告诉记者,“反馈渠道不止有一条,声音做不到的,画面可以来做。聋人可以根据唇部动作的准确性判断自己唇语是否正确,发声是否标准。”
打开软件,通过线上唇语练习,软件就能根据练习者的唇部动作给予他们精准的反馈,让聋人发声更快更标准。随着调研逐渐深入,团队获取的数据逐渐丰富,软件技术在今年也有了跨越式的改进,不但校准精度更高,教学方式也进行了调整,大大缩短了聋人开口学说话的进程。
“科技强国青年力行团在努力突破前沿技术的同时,更加突出了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和对社会基层治理的贡献。”华科大团委书记罗迪举例,该校社会学院揭榜了长江经济带民生调研专项,实践队分成125支小队奔赴11个省、直辖市,“深入调研为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范围构建智慧养老体系提供了必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