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总裁妻如果公益组织不能保证自己超脱的公益属性,时不时地向钱靠拢,与一些利益相关方“剪不断、理还乱”,它还能否致力于其推崇的事业,保持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恐怕会很成问题。
这几天,成立8年的中华环保联合会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在日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环保法修正案草案中,有一条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于是,开始有人质疑中华环保联合会“垄断”了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并称这是“一种倒退”。
一波未平,来自7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又指出,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企业会员中包括了玖龙纸业等“污染企业”,并称向该会缴纳的会费越高,会员的等级越高,且均为明码标价。人们担忧,拿了污染企业的钱,中华环保联合会会不会“吃人嘴短”,对会员的违法违规排污行为有所宽纵?
面对“垄断”环保公益诉讼主体的质疑,该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回应,中华环保联合会与规定中提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没有隶属关系,并非仅其一家环保组织具有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条件成熟后会团结更多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开展环境公益诉讼。至于污染企业是其会员的消息,该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暂时打算不予回应。”
人们关注此事是因为这事关一项法律的修改,事关环保事业能否顺利、长足发展,事关诸多国人的生存环境。从更宽的视角来看,这中间不管是确有其事,还是有所误会和失实,有一点都值得反思,即公益组织如何保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如何能够经受住媒体和公众的“刨根问底”?这当中,有几个方面必须正视。
比如,准入门槛。公益组织的经济来源往往靠收取会费,捐赠,政府资助,在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获取收入、利息等,因此,吸引更多的个人和单位加入其中、致力于共同的事业无可厚非,但如果“有奶便是娘”,恐怕会偏离其公益的属性,也会影响自身形象。公益组织应该明确自己的宗旨和定位,什么钱能收、谁的钱能收,应该有基本的原则。“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试想,如果有法官拿了当事人的钱,他再怎么解释自己是秉公办理也很难让人相信。同样道理,如果真有环保组织让污染企业加盟甚至让其成为“高级会员”,公众也很难再相信该联合会投身环保的诚意和目的。所以对公益组织来说,设定必要的准入门槛关乎其基本的形象和口碑,对那些利益相关方应该学会主动避嫌。
比如,对公益组织资金的监管问题。一般来说,通过商业伙伴募集资金、对公益资金的保值增值投资等,是公益组织不可或缺的运营手段,但资金在流入流出公益组织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具体规定、程序和监管,比如,公益组织名称的使用、投资的范围和风险度、发生商业关系的组织与公益组织成员间有没有私人利益关联,等等。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比如,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回应舆情的问题。时下,人们常说“谣言猛于虎”,而真相往往跑不赢谣言。公众质疑之事究竟是真是假,相关单位和部门肯定心中有数,在自媒体不断壮大的时代,推诿搪塞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到时被舆论扒得体无完肤,不如坦诚相对。尤其是那些事关财务状况、人员任用的问题,更应该学会主动公开、定期公开,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质疑。
比如,对个别“挂羊头卖狗肉”的公益组织的整顿甚至清理问题。现实中,一些公益组织往往挂靠在相关行政部门,扮演的角色有时是运动员有时是裁判员,一方面宣扬其公益的目的,一方面靠手中的资源牟利,对投其门下的企业区别对待,甚至“穿同一条裤子”,成为其“保护伞”的情况也不鲜见。对这样的公益组织,必须规范。
公信力是公益组织的生命线。如果公益组织不能保证自己超脱的公益属性,时不时地向钱靠拢,与一些利益相关方“剪不断、理还乱”,它还能否致力于其推崇的事业,保持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恐怕会很成问题。(赵春青/图)标签: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