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江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引领作用。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引进了民俗体育文化内容,从二者一致性角度进行了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如此不仅对当前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工作能产生思想引导作用,还能对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能。
通识教育是新时代催生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如今在教育领域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同样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如何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教育体系相融合,构建文化为本的教育新框架,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目标。
有利于树立正确体育文化观。体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通过循序渐进地锻炼来提高身体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但这一影响仅仅是从身体层面上发挥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加深,体育文化也开始渗透到学生体育锻炼活动中,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于是,体育教育中开始有了思想理念的教育内容。从学生心理层面而言,民俗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缓解通识教育中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通过理解体育运动规范和体育精神的内涵,帮助大学生了解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中蕴含的精神元素和人文元素,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品质,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正确体育文化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一直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革新工作,多个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了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进课堂的指示,要求高校教育领域需充分关注文化元素的渗透和运用,借助文化精神开展通识教育,在课程革新中彰显出文化的作用和魅力。在此政策要求下,众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挖掘通识教育中的文化元素,将其纳入到了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过程中,以民俗文化为例,当前诸多院校将民俗文化和通识教育体系相融合开展育人工作,极大提升了师生重视民俗文化、主动弘扬民俗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如此有利于通过教育途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文化的传承和革新。
有利于通识教育体系改革。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涵盖了诸多内容,包括科技文化、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教育内容还会不断丰富和细化,能基本满足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需求。民俗文化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将民俗文化融入通识教育中,能充分凸显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本质要求,能从文化育人角度将德育、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重塑通识教育的育人新体系,同时也优化了通识教育内容,打破了通识教育单一化的格局,能促进通识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通识教育又称为一般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其指的是面向全体化的教育。高校体育教育便属于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当前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通识教育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不仅在国家政策上有了明确指示,许多高校和社会主体也开始将关注点聚焦到了体育文化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工作中来,给此类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期支撑。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民俗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下社会民众的劳动体现,是现代体育发展转型过程中离不开的重要元素。毫无疑问,民俗文化中聚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直关注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工作,要求社会各主体尤其是教育领域主体需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民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民俗文化展现出其应有的时代风采。同时,还要求将民俗文化进校园工作尽快落实到位。多项政策表明,国家十分重视和支持民俗文化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工作,为通识教育体系改革带来了政策保障。
民俗文化优势明显。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多元化思潮涌入到高校教育领域,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价值思想、道德审美,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将其与通识教育相融合,能将这些优势体现和应用到体育教育的通识课程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方式,以此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由此可见,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资源支撑。
体育元素优势明显。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是新时代体育课程的必修学科,而民俗文化是体育教学的精神内核,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教育现代化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技能,更需要注重精神内核的传输。在通识教育改革中要加大民俗文化的教育比重,招聘一批专业性较强的民俗文化兼职教师和体育运动员教师,在校内创设较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吸引众多师生群体的关注。多数高校拥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每年体育运动会定期举办各类形式丰富的体育文化项目和竞技项目,满足学生民俗体育技能培养需求。由此可见,高校的这些举措为民俗文化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优势基础。
在高校体育通识教育中,丰富体育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通识教育,从理论与实践双向层面开展体育教育,才能践行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改革,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元素,从多角度探究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加强民俗文化意识引导。高校凭借充足教育资源,创设了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高校要从意识引导层面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为实现民俗文化和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打好思想基础。一方面高校可从思想交流会着手,定期组织各院系、各班级开展民俗文化的学习会、研讨会等活动,通过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德育精神,进而主动联系通识教育课堂,达到思想上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可从校内体育文化入手,定期组织校内各院系开展一些院系体育联谊会、民俗文化宣讲会等活动,通过海报、公众号等形式吸引学生关注此内容,继而强化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
完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高校民俗文化和通识教育相融合过程中,离不开通识教育课程的辅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能帮助学生尽快培养通识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高校需完善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并且将其细分为能力素质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身心素质体系。在能力素质体系中,可将学生创业就业、职业规划、学科实践等项目包含在内;理论课程体系中可将思想道德修养、学术前沿动态、大学美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在内;身心素质体系可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如此便能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好全方位教育融合,加快通识教育改革。
开展通识体育竞赛项目。以体育通识课程为例,体育通识课程教学会涉及体育竞赛项目,这一项目是学生课上和课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社会中的竞技体育不同,高校的各类体育竞赛侧重于对学生参与性、综合能力的训练,高校将民俗文化和通识教育融合时,可继续依照这一目标,大力开设体育竞赛项目,在原有体育项目基础上增设一些知识竞技、游戏竞技、心理竞技等新项目,院系领导、辅导员和教师群体作为评判方,以此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心理抗压能力。
发挥学校社团主体力量。大学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舞台,学生平时除了课业之外,还有充足的业余时间来支配,学生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时候大学社团便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社团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各项能力提升需求,包括体育技能和民俗文化,因此高校可将通识教育课程与社团相结合,在平时课堂中讲授基础的通识教育知识,在社团活动中可设置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民俗文化项目或者活动,比如名著研读活动、公益志愿活动等,范围包括舞蹈、器乐、体育、书法以及其他专业学科,或者针对学校特色增设一些生活时尚社团、社交礼仪社团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将民俗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这一举措,不仅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人才培育所需。如今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改革中,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方式,完善教育体系,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通识课程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灵感,才能加快教育改革进程,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作者:覃兴耀、周岳峰,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编号:Hnjg2020-122)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