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羊火锅配方创办于2002年的Last.fm是世界上最早提供算法推荐的音乐社交平台之一,它以基于用户听歌习惯的推荐闻名,用户可以自助追踪个人听歌习惯生成数据报告——每年年末,各大音乐平台都会发布各自的用户听歌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说,Last.fm是它们的祖辈。
Last.fm一直是一个低调的存在,为少数乐迷所追捧,却影响过早期的中国互联网音乐网站,虾米音乐基于Last.fm的算法做过优化,豆瓣FM和Songtaste都曾被拿来跟Last.fm相提并论。
如今,虾米已经关闭三年了,但创办了二十年的Last.fm仍然活着,而且,还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
Last.fm的核心功能叫scrobble,这是一个生造的词汇,柯林斯词典将其定义为:(指在线音乐服务)记录(听众的音乐喜好)并推荐他或她可能喜欢的类似音乐。
对于当下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一点都不陌生,乐迷们每天都会在各大音乐APP上听到算法根据用户喜爱推荐的歌曲。但在2002年的互联网上,scrobble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不过,创造scrobble的并不是Last.fm,而是Winamp插件Audioscrobbler的开发者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他当时只有20岁,因为读到一篇关于协同过滤算法的文章,便开始着手尝试将该算法使用到音乐上。
协同过滤算法是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交叉对比筛选出最有可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内容。通俗的说,也就是“猜你喜欢”。
在理查德·琼斯看来,听众在自己最爱的艺人之外,仍然会多更多艺人感兴趣,通过算法还能知道哪首歌曲更受欢迎,“比如一首歌被三个人听五次比被一个人听100次更受欢迎。”
“2002年,(互联网音乐)世界还在为Napster的崩溃而步履蹒跚,听MP3的人倾向于囤积大量他们无意听的音乐,只是因为他们可以。”理查德·琼斯后来回忆说。
于是,理查德·琼斯将目标瞄准了Winamp。Winamp是当时用户电脑上最流行的MP3播放器,在理查德·琼斯看来,这是完美的数据源,然后就有了Audioscrobbler这样一个插件。
在理查德·琼斯开发Audioscrobbler的同时,一群年轻人创办了在线音乐电台Last.fm。由于志同道合,双方决定携手同行,理查德·琼斯关闭了Audioscrobbler,Last.fm多了个叫Scrobble的新功能。
算法不但能让用户发现自己喜欢的歌,也发现了相同口味的网友,Last.fm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空间,因此成为最早的音乐社交服务之一,尽管它不像2003年创办的MySpace那么受关注,但MySpace也不是为音乐创办的。而主推音乐社交概念的网易云音乐,十年后才上线。
就算是在国内网站上,我们也能看到网友们津津乐道于Last.fm上的社交,比如跟地球另一边的同好们畅聊音乐,比如获得陌生网友的指点迷津。
这些功能,在其他社交服务上也能完成,但Last.fm的优势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音乐资料库和数据库,因此成为乐迷们发现音乐、发现同好的乐园。
随着用户数据量越来越大,Scrobble的作用也从最初的“推荐”拓展到“记录、追踪和结构化用户数据”,Last.fm因此多了一种新的社交玩法,音乐数据社交。
Last.fm用户可以生成自己的可视化数据报告,分享到各处,通过比较发现同类。借助第三方工具,用户还能生成更多维度的数据报告,这让一些Last.fm老用户乐此不疲。
Last.fm的初衷并非“社交”,理查德·琼斯曾寄望Scrobble能够帮用户更好的发现音乐,进而去购买CD,但只要你给网友们多开条路,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走起来。
毫无疑问,Last.fm早年的快速发展跟“社交”带来的活力息息相关。2006年年底,Last.fm被BT数字音乐奖评为“最佳社区音乐网站”。
2007年,Last.fm以2.8亿美元(约18亿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给了CBS,理查德·琼斯分到了3800万美元。(约2.5亿人民币)
Last.fm创办二十年后,互联网音乐市场已经面目全非,流媒体取代MP3,科技巨头把持着市场,21世纪前十年创办的音乐网站和服务,大都灰飞烟灭, Last.fm却活下来了。
其实,Last.fm差点死在流媒体这条路上,就像它的中国同类Songtaste那样。
2009年,Last.fm转型流媒体并尝试收费,惹怒了不少用户,不少用户删除了账户。Last.fm的用户量数据一直是个迷,但2012年一次黑客事件有4300万用户数据受损,让人们大致了解了Last.fm的用户体量。同年8月,Spotify的用户才达到1500万。
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2014年,Last.fm宣布关闭流媒体服务,专注数据和推荐。外界对于Last.fm的前景非常悲观,一篇报道称“这是一次缓慢的、伤感的死亡”。
没想到Last.fm却意外找到了一条活路,通过“寄生”于其他网站来维持其数据服务的运转。借助API(开放接口)和插件,Last.fm与全球上百个音乐服务关联到一起,让乐迷能在五湖四海的音乐平台上Scrobble。国内网友也曾开发过把虾米音乐或网易云音乐同步到Last.fm的插件。
更年轻的一代人还用Last.fm玩出了新花样。在新兴的社交平台Discord里,有人创建了一个叫.fmbot的Discord Bot(Discord机器人,一种社区协助工具),关联Last.fm的音乐统计数据,帮助网友发现音乐和交友,让用户也能在Discord上Scrobble。这个机器人据称每天有4万人使用,用户总量超过40万。
流媒体之所以难盈利,跟版权成本太高有关,抛弃音乐版权这一沉重的包袱,回归“数据”,是Last.fm有些无奈却又十分正确的选择。“数据”才是Last.fm的核心价值,甚至有媒体认为,Last.fm的音乐数据让音乐社交第一次有了意义。
用户为什么对Last.fm的数据如此着迷?一位Last.fm的老用户这么解释:“我喜欢我有一个数据,它或多或少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过去十多年里听过的所有音乐,以及从那时起我的音乐品味是如何演变的。我喜欢这样想,当我老了,头发花白了,我将有一生的音乐来回顾。”
多年积累的“数据”让Last.fm跟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结实的纽带,所以Last.fm才能一直存在至今,Last.fm上Scrobble的不只是音乐,也是用户的一段漫长人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