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句鉴赏辞典作者:何雨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质生产力,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其发展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路径的跃升。在这一时代进程中,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主体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支撑——即人才的思想立场;在方法论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藏的华夏哲思为新质生产力的科研策略开展提供了系统性、创新性的思维路向;在内容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用其浩如烟海的内容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未来产业提供了内容支撑;二者的结合也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对其传播利用渠道的部分局限性。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生发的主体维度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习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核心,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动能。对于科技发展中人才素质水平的评估,除科学技术知识储备这一硬性指标外,还应关注其科研开展的意志立足点,即科研开展的目标取向。科学研究的开展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解码,然而其成果的价值指向却具有主观因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强调对家国社稷的担当与奉献。兼具家国情怀与科学水平的人才队伍,是高水平科研成就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新质生产力在中国沃土上迅速发展的主体支撑。要实现科技自强,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创新技术发展,加快科技领域自立创新就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独属于中国自己的自然科学体系,必须有自立自强的科研人才队伍,而且必须拥有一批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科研工作者。从主体维度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精神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将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远广博的哲学思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论层面对科学思维的形成与研究的展开有着极大影响。新质生产力是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生产力样态,虽然具有时代的超越性,但其发展过程仍难以抽离中华文化土壤的滋养。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绵延,是对既往的承袭,也是对当下的求解。对未知的探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命脉所在,古人对宇宙星辰的追问,对天地人关系的求索,使得独树一帜的东方哲学铺陈广延开来。中华优秀传统哲学蕴藏着深刻哲思,其对和合圆融的强调与关注,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避免观念的局限化,强调总体性、系统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具体科研的展开极富方法论意义。高质量发展模式是绿色、融合的高水平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则是绿色、生态的先进生产力。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呈现出中华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底色,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底色同符合契。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深邃的思想精髓,将其与现代科学思维相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再次,在内容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社会趋向之下,现实与虚拟交织融合之间,人类不可避免地将步入实体与数字“两栖”的存在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华沃土中生长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科技升级是元宇宙存在的技术钢骨,框架之间亟需文化为载体的血肉灌注,使之生长为现实、鲜活的 “有机化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强调要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哲思深远、载体多样、形式丰富的特点,通过数字技术镜像,用内涵丰富、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现代产业的内涵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内容供给作用。当前,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创意IP等文化实体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游览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美育设施成为新的风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挖掘与转化进程,也愈发彰显出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洪流纷涌,高新科技加速迭代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多维作用的发挥,要求其适应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以更为便捷、全面的方式融入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数字化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受时空条件局限的传播便利性,使得承载厚重历史的宝贵文物信息共享更为快捷,较之实体文化资源更便于长久保存,亦更便于超越空间,在国内外更广阔范围内同时展开对特定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元宇宙一类新质生产力支撑的综合性前沿模式为载体,引领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模化研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举措与重点方向。在这一进程中,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对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理论同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宝贵成果,也是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化、深入化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从文化层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构筑发展,究其根本是从抽象、精神视野,对文化资源进行现实性转化,使文化资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促生文化资源实际效益的提升与社会生产发展模式的进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思想指引、方法指南、内容指向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也要求其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加速实现自身的数字化升级,在同新质生产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发展理念的更新、生产水平的提升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焕发。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由同志亲笔题写刊名的《党建》杂志,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党中央办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党刊。[详细]
点击党建网,就是我们的同志;阅读《党建》杂志,就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共同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