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澄若澈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说,古代饮食文化经历了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代等若干变化发展阶段;
从就餐方式来看,则经历了每个人席地而坐分而食之的分餐制,到一群人围桌案而坐共同进食的合餐制的演变。
如今我国现行的是以合餐为主流,兼容分餐形式的饮食习惯,体现了国人平等、分享、包容的“饮食文化”特色,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下古代从分餐制到合餐制的就餐方式演变吧!
最早的分餐制要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一般都处于群居生活之中,所获得的食物属于部落全体成员。
为了维护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在当时并不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而是以平均分配为主。简单来说,就是将烹饪后的食物平均分为若干份,再分配给部落的人口,这也就是最初的分餐制形态。
自夏朝始,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夏商周一脉相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制度。
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力逐渐提高,食物也日渐充足,商代之后人们普遍实行分餐制,这不仅是根据当时的生产状况而定的,同时也是当时礼制思想的体现,这一时期具备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礼记·礼运》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制的基础。在西周以“周公制礼”为标志,形成了一整套贯彻亲疏尊卑关系的一元化宗法礼制,为包括饮食在内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阶层的活动,框定了严格的礼仪规范。
到了秦朝,由于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所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依然实行,因此具有“定等级、明贵贱“的分餐制依旧延续了下来。
汉代时期人们仍然采用分餐制,在有关文献记载中,多处表明当时的就餐方式多是一人一案,譬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里,项王和项伯两个人是朝东坐的,亚父范增则是朝南坐,而前来赴宴的刘邦则是朝北坐的,张良是朝西坐的,五个人一人一案,分而食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此前盛行的儒家思想亦受到玄学的挑战,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饮食习惯上既有分餐,也有合餐。
合餐现象主要是在北朝开始出现,此时社会逐渐受到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影响,同时在家具方面,高桌大椅的出现也促使百姓同桌而食。
在饮食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古人用餐的大致趋势是从“合餐制”到“分餐制”,但在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会食制”作为分餐制与合餐制之间的过渡餐制十分流行。
通俗来讲,就是在主人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除了像饼或汤、粥等食物是采用合食的方式,其它的饭菜都由厨师或仆人按人头分配好,即同桌不共餐。
而武周中期以后,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分餐制与合食现象并行存在,此后合食逐渐占据主流。
合餐制在宋朝基本定型,并且成为社会主流。除了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外,合餐制的基本定型是由很大的因素促成的。
其一在于高桌大椅等高腿家具的普及,相应地促进了合餐制的发展;其二在于宋人受到多种饮食观念的影响,逐渐转变为合餐而食;
其三在于宋代烹饪手法的不断改善与完备,合餐制明显有利于食物的完美呈现;其四在于宋代餐具的不断革新;其五在于宋人食物结构的调整。
到了明清时期,合餐制已经完全成熟。这既是因为社会潮流的推动,也是一个时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反映。
这一时期,人们的宴饮活动除了饮食需求外,其中更有交际需要的存在,而合餐制显然比分餐制更能营造用餐时的和谐气氛。
中国古代从分餐到合餐的就餐方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与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文化民俗相适应的过程中,伴随着饮食文化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
分餐制由代表统治阶层森严尊卑贵贱等级的繁文缛节形式,以及平民为求最大化生存的自保之举,渐渐向迎合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世人心理、重人际情感交流的合餐制转变。
在中原文明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合餐制最终定型为流传至今的主流就餐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