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奇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论断,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发展设定了奋斗目标、作出了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时代特点、历史使命等重大命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化工作要培根铸魂,所谓的“根”和“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切文化工作,都要贯穿和融入这个“根”和“魂”,确保文化强国建设始终高举旗帜、锚定方向、行稳致远。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方式。做好文化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守正创新已经成为主流。同时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挑战,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时刻牢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些根本问题,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斗争更多地表现在“阵地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特别是新兴媒体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要依法依规管网治网,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8月20日,参观者在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参观。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三个构成。其来源,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形成,在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承载,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性、革命性、实践性,才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具备了大格局、大视野,具备了内在的恢弘品格和家国情怀,具备了坚定、深厚的理论特质和深沉、持久的基本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唯其源远也所以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习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深刻领悟习的重要指示精神,既要当好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限于固守和瞻仰,而是要着眼新时代特点、结合新时代条件加以传承和弘扬,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党历来讲究“古为今用”,建设文化强国,就要有融通古今的眼光、跨越时空的气度,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代文化相贯通。
8月20日,演员在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上表演傣族舞蹈。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习指出,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切实解决这“三差”问题,就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首先是要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做到“形于中”而“发于外”。“墙内开花”才能“墙外香”,“对外”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内”的功夫上。文化建设要练好“内功”,就要增强系统观念,统筹理论武装、社会宣传、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着力提升文化整体实力。文化整体实力提升了,竞争力、感召力自然就会随之提升,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形象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理解、所接受、所喜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总方针,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高质量发展,交流互鉴、和而不同,中国文化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更好地引领时代潮流、添彩世界文脉。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西方保守主义思想抬头,“文明冲突论”重现国际舞台。“文明冲突论”从根本上而言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背景下的死灰复燃更是危险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尽管其中有矛盾、疑惑、排斥,但更多是学习、融合、创新,正如习所说,“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建设文化强国,要有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动和自觉,要努力做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间实现彼此尊重、消弭彼此误解、遏制彼此冲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前景广阔,同时也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奋力将文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更好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