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蓝色影院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世界的角度,读懂中华文明的“秘诀”,抓住三个基本问题,便可提纲挈领:一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二是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三是为什么说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中国近代思想家梁漱溟道出了大家的共识:“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这其中究竟有何秘诀?一言以蔽之,大都包括在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念中。中华文明讲究天人共生之道,实现天人和谐共生,这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地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实现厚德载物。此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人的精神、心性、价值、生命意义、存在方式、生存样态、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深沉的民族心理结构产生持久影响,是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思想文化之总成。
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关于“心性之学”的真学问和“天人之学”的大学问。中华民族的先人历来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上天造就万物并赋予其美好的德性,为其制定了法则,《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尚书》中则有对尧舜“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中华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对此也均有阐述。
中华传统文化里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和为本。与西方近代价值观的不同在于,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平等。今天我们要坚持这些“本”与“先”,要关注那些“被先于”的内容,要患寡患贫,更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概而言之,“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民本为上、厚德载物,以仁为本、以和为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天道”观念,乃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由此方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贯彻始终的精神内涵。
王阳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心与万物一体相通、一气流通,原是一体,所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靠“心之仁”才可能,此即“一体之仁”;“一体之仁”使“大人者”“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坚持“天道”观念,天人合一,方可“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如果按照西方一些学者的“修昔底德陷阱”说,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竞争,也必然陷入“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世界邮报》刊登中国国家主席习的专访,其中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主席明确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基因,是内在成因,是根脉,是抗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从而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性格和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根本特征。“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就是出自“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民本为上、厚德载物,以仁为本、以和为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道”观念。正如孙中山所言:“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端。”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和平是个人心境的内在修为,也是一种关注黎民苍生的外在超越。这种“根于天性”、出于“修为”、成于“超越”的和平追求,就是中国的文化基因。
“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后,“和”从价值层面跃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平思想已深深积淀在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数百年前,中国即使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时,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有“地势坤”的“厚德载物”,就有“天行健”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说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说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就有着许多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朴素的思想因素。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与理想;废私立公、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思想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张;以民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万物自生、不信鬼神、重视人事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以道制欲、不为物使、俭约自守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克己奉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知易行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有着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秉持“天人合一”,就要坚定“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事人如事天”。中国始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新时代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
正是因为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始终着眼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才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信服和践行,指引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为当代中国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中国深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大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类的价值观也难免见仁见智,但既然同为“人类”,就总有相同相通之处,总有全体人类都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如果说“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价值观高不可攀,总不会有人公然反对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关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恒期望,犹如空气和阳光;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无人公然反对公平与正义,这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关乎人的尊严。无人公然反对民主与自由,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关乎个人的福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大要素,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既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也完全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逻辑链条。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正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全人类共同价值传承“天下一家”“协和万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中华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
传承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基因的中国,必然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必然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人始终坚守初心、言行一致,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永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