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小子第3部龙城镇秦蕾,上海市曹杨新村文化中心主任。2008年,通过上海市事业单位统考,成为曹杨新村文化中心办公室管理人员。2016年,开始担任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文化中心的日常工作以及科教文体条线上的工作。同时,任职上海市文化活动中心协会的理事之一。
我当时是通过上海市事业编制的考试到了曹杨新村,然后进入到文化中心工作,从2008年到现在就没有换过地方。一开始从内勤开始熟悉做起,包括一些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2016年开始担任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文化中心的日常工作以及科教文体条线年,我来的时候办公室还是比较传统,管理人员一共四个人,只有一台电脑,也不联网,拿到手的资料都是照片、纸质的档案,没有一个系统的电子版。后面我通过街道办公室申请了政务邮箱,然后报送我们做的活动信息。因为当时另外三个老师年纪比较大,电脑操作这块不精通,所以8月我就从信息工作开始入手,填补了信息空白。之前我们的信息发布是零,到11月底就有上百篇的通信量,当年我还被区文化局评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其实,我是有意识在收集整理一些老资料,比如“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2009年我开始接棒参与活动策划,我就去收集历届主题、活动照片等相关资料,把它们整理成电子文档予以保留;还有如“朝阳舞蹈团”出访美国、韩国以及中央领导人的接见等这些照片,也都是当时我整理好留下来的,这一块工作我个人还是蛮成就感,就把它当做一个传承。
1990年,“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首次创办,以宣扬劳模精神为核心的曹杨本土文化为主要任务,到今年已经是31届。这期间尽管有机构改革、科室合并、领导调动等情况,但我们一直在坚持,无论室内室外,线上线下都没有中断过。它不仅是上海最早的社区文化艺术节之一,也是社区层面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知名度。
经历31年发展,“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逐步由最初群文团队大联欢的初级版,进阶到了社区、校区、园区三级联动的豪华版,更加丰富、有层次的活动内容使艺术节不断展现新的生命力。
其实这也是曹杨新村文化拓展的一方面,群众文化基础还是在群众,我们是想说不只是中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也要拓展到白领、学生等,所以文化触角伸的还是比较远的。文化中心也结合了街道的夕阳圆梦的项目,替老年人圆一些未完的心愿。
曹杨新村作为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做主风貌的一个样板,其实是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接见故事。2013年我们有个室外活动“劳动成就梦想”,当时正好有外宾团进来,然后我们就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是非常开心的。其实,这也是基本的一个民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老妈妈合唱团”成立于1964年的,是上海最早的社区群众文化团队之一,最初是由一批纺织女工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发展起来的,曾经接待过很多国际友人。世博会后,我们把这个活动和“做一天曹杨人”结合起来,如旗袍秀、剪窗花、写书法等,与外宾的活动是非常多。
其中有个外宾回国后,就向朋友宣传介绍上海、曹杨新村和“老妈妈合唱团”的赵妈妈,后来真这位外宾的朋友来到上海后,点名要见赵妈妈。基于这个故事的原型,在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就在“曹杨之春”艺术节里面创作了一个情景剧“找春天的故事”。我们还创作了一个微电影“心动曹杨”,是有一个外国的女孩在曹杨接待家庭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们还拿过全国文化工作先进社区、普陀工人先锋号,我个人也拿过世博会志愿者文明服务窗口先进个人、普陀区公共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竞赛活动的优秀个人等等。
其实我个人觉得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东西,像我们团队的有很多团员都是父母辈或者爷爷奶奶辈,但我带他们出去比赛也好,演出也好,相处十几年下来,大家已经建立了一种很深的一个情感的连接,可能就像忘年之交。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内涵和外延,它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针对学生有个社会实践基地,会结合市民文化节、一些传统知识竞赛、征文等布置任务,让学生对社区产生感情,对社区有一个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个人理解,人是一步一步来的,他可能先跟你建立信任,然后他才会去思考一些你说的一些要求,再去指导他改变这个心,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十多年工作,我从一个小白就是进阶到文化中心的法人,现在任职上海市文化活动中心协会的理事之一,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感谢曹杨给了我很好的成长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