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理论周刊·新域丨发掘非遗“…
 直播间成古风国潮大舞台:让…
 这一年我和我身边的优秀传统…
 互联网平台如何创新弘扬传统…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民…
 上海:“华语侨心”推出《看…
 限时开放!China Daily这个羊…
 “主打一个入乡随俗!”成都…
 62种西关名小吃有了规范英文…
 西安传统小吃发布英文名 老板…
 有诗意的古风男生游戏名字
 古风的王者荣耀繁体字游戏名…
 男生好听古风王者荣耀游戏名…
 好听的王者荣耀游戏名字女古…
 做暖暖系列和恋与制作人的叠…
 818全民环保日关注家居绿色整…
 生活家家居轻奢装新品发布 引…
 强化技术创新助废旧衣物重获…
 家居体验升级!皮阿诺2023品…
 香江电器已回复审核问询函:…
 免费音乐播放器还会有商机吗…
 《剧好听的歌》:如何完成一…
 宋代的歌好听吗? 音乐剧《苏…
 歌手黄秋颖发行新专辑《心雨…
 古巨基《剧好听的歌》圆满收…
 郑州:第二批2000万元汽车消…
 发展新基建 筑牢新基石丨让电…
 日韩车企艰难追赶中国新能源…
 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将收…
 7月新能源汽车交付量超预期 …
 合肥一小学2000学生自制“点…
 突显公益情怀植物医生公益捐…
 【东西部协作】口腔健康公益…
 蓝蚂蚁行动再次走进北京雷锋…
 八闽好少年 逐梦新时代pp——…
 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工行大运村…
 湘南学院:大学生化身服务乡…
 《中国教育故事2023(英文版…
 广州文旅精品游玩线路上新 发…
 网上旅游站点精选
 女足怎么了?两人质疑选人标…
 张伟丽:卫冕战一切按部就班…
 搜狐体育视频直播怎么样 详细…
 郑钦文:对阵大威感觉很特别…
 搜狐VS艾德韦宣体育经理周琦…
 “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
 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义务…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经典浸润乡…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文化 >> 正文
高级搜索
理论周刊·新域丨发掘非遗“听见”功能 传承悠久中国声音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0 10:23:37 | 【字体:

  金东万 朴诗妍6月10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宝峰湖景区,当地群众为乘船观光游览的游客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曲艺《三棒鼓》。 吴勇兵 摄

  习强调,“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途径、多个渠道实现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就是千方百计守住我们的根和魂。

  长期以来,非遗项目基本以被保护的状态出现,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有点遥远,也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挑战。活化非遗、保持非遗生命力,就一定需要“被听见”,然后才有可能“被爱上”,这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因此,应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听见”功能,努力促成它们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使其以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让非遗既能被“听见”,更能“被爱上”。

  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听见”化的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爱上一座城市,始于风景、醉于美食、忠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技艺传承的文化“活化石”。比如在四川理县,经过多年发展,视听化的羌族唢呐、口弦、锅庄、川西藏族山歌等非遗项目,已经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实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活化中发展的良性互动。

  非遗是中华文明多姿多彩的外在呈现。比如在云南,全省有105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50项省级的非遗项目。其中著名的傣族孔雀舞、壮族彝族铜管舞、佤族木鼓舞、独龙族民歌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及音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工艺方面,大理剑川木雕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风格兼具南北之长,大理白族土陶制作、白族扎染等,能让人感知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些兼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以线下表演和线上视听方式,嵌入“彩云之南”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淀时光味道、镌刻着历史基因,是一座城市的独家记忆。已举办了三届的长沙非遗音乐周,以非遗视听化形式走进大众,既让乐迷朋友们共赴“非遗+音乐”盛宴,激发了市场活力,打造了文旅消费新业态、夜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多元文化样板,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2021年,唐代宫廷燕乐《鼓》登上央视总台国际频道《环球综艺秀》栏目,“东仓鼓乐”再次向世界展现神秘而又震撼的非遗之美,展现“西安鼓乐鸣,音自大唐来”的传世绝唱。讲好非遗故事,让国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也能让中国非遗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文化、倾听到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必然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必然有利于多层面、全方位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丰富中华文化形象。

  非遗“听见”项目化、产业化,契合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行动模式。让保护传承与科学开发有效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中各种形象和声音保留下来,并通过大众能“听见”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才能更科学地实现各地区、多元化的非遗文化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促成古老农耕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近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加持,非遗传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遗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受众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方面,传播主体扩大。从最初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组织推广,到民间传承人自发宣传,再到学界、媒体界、商界加入,非遗传播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非遗传播的渠道明显丰富。2018年,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道《为你而来》节目,创新思维、精心策划,推出“《听见非遗》,为你而来!”系列节目。该节目以短音频的形式,丰富、生动地展现山东省内国家、省、市级别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对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传承创新。

  实现非遗从传统形态到“视听化”的迭代,必须对其声音元素进行本源性还原与研究。通过以音频为基础,非遗为抓手,形成“中国声音数据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音品牌化,强化持续性的声音记忆品牌,增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视听化”也是差异化“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思路。以“互联网+非遗声音+文化创客”的形式,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鉴赏、展示、学习、教育和研发、创作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从文教、文旅的角度,自主引导各方面的接受者和消费者——

  将非遗文化传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应利用平台充分挖掘、采集民族、民间、民俗声音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专项活动等途径与载体对青少年开展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中小学校的兴趣课。高校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应发挥其特有优势。倡导、动员有兴趣的大学生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更大推动作用。

  丰富非遗保护传承的第一手材料,推动创新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要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民族民间的优良风俗,在挖掘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的积累和优化,能为学者专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田野调查的方式,形成专家引领守正,全民融合创新的非遗数据库。

  以非遗传承保护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在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方面,加快发展民族民间文创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等,吸引更多的文旅行业人士参与进来,创设非遗故事、音乐赛事等活动。尤其注重将非遗和众多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引入现代文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旅游景点的声景研发,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消费模式,与时俱进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传统媒体迎来新一轮机遇。尤其是直播与视频勃兴的背景下,“耳朵经济”已然进入“风口期”。综观当前发展红火的音频行业,各个在线音频平台均具有较强的文娱属性,娱乐、生活、有声书成为其主要平台内容。基于音频产品的伴随性特点,公众对科教文化、资讯等内容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目前以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从传承保护方面对听觉类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利用的平台,在国内尚为亟须补位的空白。

  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非遗文化服务供给体系。通过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声音,主打个性化乐音收听工具,多频道音乐内容,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结构化、系统化的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同时,结合非遗特色乐器及相关承载非遗内涵的器物,生产或研发最具地方特色和市场价值的非遗系列文创产品,推出一批传播原生态内容、符合时代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非遗文化项目和创意产品。

  尝试开展对非遗产品多路径的传承与利用。建设“听见民间”征集平台,搜集民间未被搜集的听觉类非遗文化,让民间非遗爱好者可通过网络上传有关听觉类的非遗文化,扩充非遗产品数据库。绘制“听见地图”,进一步扩大为“非遗”发声,方便不同地区的用户群体查找、了解目的地的风采以及相关非遗产品,更好地规划旅游目的地的路线,进而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听见”社区,关注用户的交流圈,讨论、提出对非遗文化保护及传承的建议,上传未被发现的听觉类非遗文化,在“反馈”中针对更丰富的有意义的建议进行认真思考和积极改进。设立“听见”线下活动平台,举办相关系列赛事,吸引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以“文化自信”为背景的各类活动,促进教育、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全民参与进来,可以提高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社会关注度,更好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吸引更多人跨越地域、穿越时间、飞越国界,感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内涵、文明声音。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文化 理论周刊·新域丨发掘非遗“听见”功能 传承悠… (08-20)
    普通文化 直播间成古风国潮大舞台:让传统文化之风生生… (08-20)
    普通文化 这一年我和我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08-20)
    普通文化 互联网平台如何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嘀嗒带我… (08-20)
    普通文化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民政文化部关于运用… (08-20)
    普通文化 “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深入學習貫徹習新… (08-19)
    普通文化 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08-19)
    普通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的策略研究 (08-19)
    普通文化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经典浸润乡村文明 (08-19)
    普通文化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深入学习贯彻习新… (08-19)
    普通文化 2022国考申论热点素材赋予文化类节目时代触感 (08-19)
    普通文化 2022国考申论热点: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08-19)
    普通文化 【光明论坛·温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中… (08-19)
    普通文化 2021国考时政热点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 (08-19)
    普通文化 “暑假退步”现象如何避免?不进则退!趁早规… (08-19)
    普通文化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08-18)
    普通文化 文化符号、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8-18)
    普通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08-18)
    普通文化 杨福泉:云南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 (08-18)
    普通文化 民族复兴需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