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万 朴诗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朱大鹏 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李培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因素,注重以文化来载道、释道、弘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习在新疆视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支撑。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因素,注重以文化来载道、释道、弘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百川汇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重内涵。在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相融相通的文化自觉、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信念、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体;是有容乃大、紧密团结的水乳交融共同体;是同气连枝、相互依存的休戚与共共同体;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同舟共济共同体。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宏阔规模、基本特征。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资源。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只有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牢不可破,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波澜壮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显著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强劲动力。“天下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构筑抵御风险的万里长城;“民惟邦本”的人文传统奠定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厚土壤;“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绵不绝优势;“抱德炀和”的仁爱情怀促进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民富国强”的伟大理想指引中华民族勠力同心为共同的前途命运不懈奋斗。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虚假的共同体而是真实的共同体,不是被动的共同体而是主动的共同体,不是松散的共同体而是紧密的共同体,不是机械的共同体而是有机的共同体,不是静止的共同体而是发展的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维系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在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了解中国团结带领人民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共同奋斗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邃思考和高超智慧而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内容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的时代启示,要充分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培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风格的养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面貌的塑造。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习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引导各民族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着力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教育传播、科学研究、遗产保护等各项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秉承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源泉。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继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吸收外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成为与世界文明多彩共融的文化智慧;要面向未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成为当代社会延续中华民族血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铸魂育人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与人格品质。要着力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担当作为的意志品质内化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基因,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和地区性科学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研究是确证中华民族发展史、文化史的重要工作,是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依托。加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整体性与地区性科学研究,需要密切联系各地区的考古与历史研究工作,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发展历程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汇成整体文化图景,通过历史文化问题的澄明与实证研究,凝聚中华民族文明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抓好文物古迹保护。文明从历史中延续,文物古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宝贵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对历史文物保持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古迹的理念,依托文物古迹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阐释,挖掘并呈现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利用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849108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464文化新闻新闻稿2022-1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