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游戏动漫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对现世仍有积极的影响意义。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批判地继承与吸收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发展。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生出文化中心;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鸦片战争后,“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成为正式国名;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传,原义是指驿站,有一站一站传承之义。具有历时性和延续性,传到现在的文化是与过去的文化有联系的。统,本义是指丝的头绪,引申为系统、统一。具有空间拓展性和权威性,是指主导文化。传统不仅仅只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是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与“化”并列使用最早见于《易经》,《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汉语的“文化”是以文教化、以文治天下的意思。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给狭义的文化下过定义:“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这些基本精神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现在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我的观点。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2]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最主要地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是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和调整自我的需求,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国家,古人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在各地区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以适应农业的发展。北方旱地种植小麦等旱作物,南方则种植水稻。这种根据自然环境的条件来不断调整适应自己需求的心理也培养了古人的一种内敛、保守的性格。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利于世界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对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反映出西方人心中那种要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确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嬗变,中国古代各种哲学派别、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注重以民为本的人权管理。而在西方,将神的意志赋予在法律之中,更注重法治。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中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兼容并盛的时期,宽容的社会心态也造就了文人广阔的胸襟。在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中就有强烈的体现,尤其是盛唐诗人的诗作,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示自己有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决心和信心。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要不及。强调做事要把握“度”,提倡和谐的思想。
而在现代文化竞争中,西方的霸权主义推崇文化占领的策略,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而不是多样性的融合。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的内涵是指一种具有持久力的不屈服于外力的进取精神。在古代就有很多仁人志士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自己不畏艰辛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杜甫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抱负;汉代司马迁凭借心中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在受宫刑之后而仍坚持写成巨作《史记》。这些都是古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保持独立的人格也是刚健有为的一种具体体现。从个人来看,保持独立的人格是个人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前提。从社会来看,学校的教育应提倡“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这对当代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创新独立型人才。从国家来看,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外交政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其他各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往关系。
[1]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5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