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之死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当代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从起源说,文化是“人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有很多文化大师关于文化的论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曾经担任过台北市文化局长的龙应台女士在一次演讲中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话既简单,又通俗易懂。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就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所谓“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心中有“文”,时时自觉“化”为行动。“文”乃纹理,“化”乃内化。常德人心中的“纹理”,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语出《易经》)中的“不变”,就是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价值和秩序。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文化是长期积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文化直接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永恒积累的总和,就是文化。
学校文化是什么?“教”字左“孝”右“文”。可见,教育与文化有天然的联系。袁贵仁部长在一本关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著作中讲到: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简单地讲,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基本形态的一种组织文化,是师生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4个层面,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差异性等4个特点,具有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4个功能。我理解的“学校文化”,可以归纳为4句话:
第一句话: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弥散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情操,规范师生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凝聚人心,激发师生进取,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对提高学校品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本身;一所新建的学校,文化甚至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校园只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只要文化存在,学校仍然存在。
第二句话: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从课程结构上看,学校文化是一种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从课程方式看,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课程评价看,是一种非正规的课程,但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和对人格的塑造又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中小学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都进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要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第三句话:学校文化有别于校园文化。“校园”是个空间性、地域性概念,仅仅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校园文化”,更多的是指现象文化,始终走不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种文化环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动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校园文化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却不能把幸福和快乐带给广大师生。与企业文化等亚文化并列的只能是学校文化,而不是“校园文化”。“学校文化”较之“校园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外延更为伸展而宽泛。学校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经过设计、系统化了的校园文化。
第四句话: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人说学校文化就是“校长文化”。校长的“眼光”直接决定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档次、水平。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历届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办学经验的辛勤积累。从校长的角度说,学校文化是校长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仅要带出一所好学校,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还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做到“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走了,带走的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校长要学会“借脑”——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大师来帮助我们实现美好的愿景。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成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改变学校粗放型、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为适应新的形势,去年,中国教育学会增设了学校文化研究分会。邯郸、唐山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就是文化引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但我们不少校长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只是片面的追求分数、追求奢华,没有追求较高的办学品位,还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我们只有紧跟形势,主动出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品质的迫切需要。常德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很多方面都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近几年,我们通过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校安工程、课桌椅配套等一系列举措,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常德教育如何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如何打造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教育部推介的邯郸经验给了我们重大启示:只有用文化引领价值,塑造精神,积淀内涵,培育特色,才能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常德教育只有把学校文化建设当作促进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来抓,当作推动均衡发展特别是薄弱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才能促进全市教育品质的新一轮提升。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举措。2007年6月,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在全省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强市领导小组集体做出的决策。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印发了方案,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创办了《常德教育》,并在市直学校树立了样板、建设了重点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常德教育强市建设的新亮点。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已经将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既有物质层面的,更重要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无疑是这个战略的有机组成,也是其重要内容,不仅不能游离于整个战略之外,还要做实施这个战略的领头羊。在近两年的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在去年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中,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一大亮点。今后,也必将成为“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重要推手。
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建设精神文化,既要注重时代特点,又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学校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要科学、合理、清晰,能体现学校自身特点,代表师生意愿,反映学校办学追求,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又集中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等来体现。所谓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一所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要倡导师生在大型的集会或重大节假日齐诵校训、齐唱校歌,要唱出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
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体现在校园建筑和设施中,对传播学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要与书香校园浑然一体。雕塑、文化长廊、格言警句,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英国剑桥大学前任校长多次讲到“剑桥大学60多项诺贝尔奖的骄人记录,其实来自于校园的自然环境——剑河、奇石、树木花草的完美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承担教育使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飘溢着浓浓的书香。要让师生在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文化的熏陶,接受知识的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升华。
大兴校园阅读之风。人类精神的延续主要为书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真正的阅读只有读书。只有读书这种深度阅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播和发展下去,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其辉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品位、没有希望的学校。现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都建得很好,有些还很现代化。但是在管理上大多戒备森严,师生借阅的兴趣不浓。走进唐山、邯郸的校园,读书阅读之风扑面而来,教室里有图书架、图书角,走廊里有电子阅览屏、图书漂流站,图书阅览室有沙发、躺椅,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学校校长要带头阅读,做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我们要大力提倡开卷有益,真正把学校建成为读书的场所,阅读的圣地。要丰富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品种,营造出人性化的舒适的读书环境,鼓励师生借阅图书。要经常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大兴阅读之风,建设书香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