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8 4:58:05 | 【字体:小 大】 |
忘词帝文摘关公是儒家“忠义、仁勇、诚信”观念的践行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是“精忠贯日”“义薄云天”的伦理道德典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关公文化精神价值的核心就在于其道德价值。如果说“文圣”孔子主要从思想方面建构了伦理道德体系,那么“武圣”关公则主要在实践层面成为践行该伦理道德的光辉典范。
关公文化中的讲信义、重承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的道德品格,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
一方面,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忠义、仁勇、诚信”有助于调节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忠”有忠诚、忠良等义,即忠诚无私、做事尽心竭力。“义”是合宜、应当之意,即正义合宜的道德和行为。“仁”是指仁爱、爱人,儒家的“仁”就是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勇”是勇敢、刚毅,即果敢不惧。“诚”强调真诚、真实,“信”强调守诺,当下的“诚信”概念更为强调遵规守信、公正公平。大力弘扬关公文化,积极倡导“忠义、仁勇、诚信”精神,对推动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关公的为人处世方式完美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心性结构、文化基因,因而,倡导学习关公的“忠义、仁勇、诚信”精神,将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并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关公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精神,亦能为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关公文化的核心内容“忠义、仁勇、诚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道德准则——爱国、诚信、友善、敬业是一致的:忠,对应“爱国”,忠于国家、民族、集体和人民;义,对应“诚信”,是一种信义精神,是一种社会道德遵循;仁,对应的是“友善”,也就是热爱人、尊重人、善待人、帮助人;勇,对应的是“敬业”,激励人们要不惧任何挑战,勇于担当、勇于拼搏。
关公崇拜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山西、湖北等地,经过了西晋至隋唐的初步发展阶段,宋辽金元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明代关公崇拜日臻完善,清代将关公崇拜推向登峰造极的程度。
关公由一介武将被推崇为关圣人,这一现象亘古罕有。关公已经由一位历史人物,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尊道德偶像,乃至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海外凡是华人聚居的社区,大多建有关帝庙。据统计,目前全球共建有关帝庙三万余座,关公的信仰和崇拜已覆盖到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把兴建关庙、敬崇关公,作为凝聚民族合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仅中国台湾,2300万人口中,关公信众就多达800万;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建有关庙上千座。元老于右任曾为马来西亚一座关帝庙题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指出了关公文化对内对外的凝聚力量、整合功能,充分表明了对关公的共同信仰正是连接两岸乃至全世界华人感情的桥梁和文化纽带。
关公被誉为“东方之神”,成为人们心中至圣至神的精神寄托。关公对国以忠、处世以仁、待人以义、任事以勇的思想和行为,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关公形象的演变史,关公忠义精神的传播史,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的自我设计、自我追求史。我们学习关公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到“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义”——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仁”——与人友善、互帮互助、和谐人际关系;“勇”——勇于担当、敢于开拓、敢于创新;“诚”“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