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舌尖上的中国》图书火爆 配套菜谱六月底上市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7 20:37:35 | 【字体:小 大】 |
杨晴瑄 李宗瑞《舌尖上的中国》新书发布会于6月19日下午在国家会议中心圆满落幕,在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中,有16秒钟的篇幅报道了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据内部人士称,此则消息经新闻联播播出后,出版方的电话被订货商打爆。图书订单已从原先的20万册剧增到现在的80万册。据悉,《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制作的纪录片,自开播之时就受到出版界的关注。业内人士透露,有200多家出版机构通过各种渠道竞相争抢该书出版权,一时间出版业可谓人人言必谈“舌尖”。“这是近几年出版界难得一见的场面,即使是《史蒂夫乔布斯传》也并没有出现如此令人咋舌的盛况。”一位资深出版人感慨,“这般激烈的版权竞争,堪称史上之最。这表明《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它的文化内涵已经震撼和感动了亿万中国观众,正是这种强大的文化共鸣,才吸引了如此多的出版机构。”
5月14日22:40,《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此时,正在上海出差的凤凰联动总裁张小波看到了节目。五分钟后,他果断拨通了纪录片总编导陈晓卿的电话,要求这部纪录片的图书版权。“直觉,就是凭着多年的出版经验,我知道这个题材的图书一定会火。”电话那头的张小波掩饰不住图书大卖的兴奋,如是告诉记者。
其实,美食作为一个重要的图书题材版块,从来没有在各大图书排行榜上缺席过。山东画报出版社副社长徐峙立告诉本报记者:“读者喜欢的饮食书,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实用技术类的,干脆明了直接告诉读者家常菜几百例、一只鸡蛋的20种做法等等;另一是饮食文化意识类的,更多提供读者精神愉悦和阅读快感。”而且,“对于读者来说,阅读食书,不管是实用指导,还是美食文章,都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在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看来,美食题材的蹿热,并非“看上去那么美好”。他在《老饕续笔》中写道:“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与食材都会慢慢地消逝,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忆。”
有网友表示,在食品工业产品线面前,传统食物的手工炮制日渐式微、也无力抵挡,人们习惯了机器加工而成的腊肉,方便快捷的工业化却带来了洪水猛兽般的食品安全问题,足够的食物,却没有足够的安全。《舌尖上的中国》适时出现,更替人们表达了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著名作家,舒治国在他的第一本谈吃作品《台北小吃札记》上写道:小吃一家又一家,你怎么知道进哪一家?我的回答是:目测。他认为“往往好吃的东西,从看它的模样便已八九不离十了。像基隆庙口,摊家多不胜数,卖猪脚的摊亦不少,我却会注意到十九号摊(晚上开),乃他的猪脚看来就像好吃的。继而凑近看他的卤肉饭,更佳,坐下一吃,从此便无数次的吃上了:永乐布市对面的清粥小菜,外观根本不起眼,但我觑到他青菜颇有好模样,也坐下吃,亦从此吃上了。”光看文字,已经让人对台北的小吃垂涎三分了。
可是,《舌尖上的中国》却是先有纪录片,将纪录片线性阅读转变成图书平面性阅读,存在较高的难度,而且解说词时空跳跃感与影像蒙太奇手法相结合产生的神奇视听效果,则更加难以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再现和完整表达。观众和读者,能和谐转变吗?这正是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一直担心的问题。编辑团队决定在纪录片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角度入手,通过对解说词文字的深入修改和重新编排,通过章节标题的提炼将纪录片的节奏感调整到文字阅读可以接受的频率,将解说词和影像背后暗含的人文细节、价值观表达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应的名家美食散文对各个章节的文化内核进行了适度的延展。另外,书中还精选了近50个代表性食材,并且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诸如产地、选购标准、营养价值、保健功效、烹饪方法搭配宜忌等延伸性内容。最终呈现出的图书作品得到了央视的高度认可。从图书的热卖可以看出,编辑组的工作没有白费,而且“文字和光影,各有魅力”。张小波说。
另外,据出版方透露,与这本书配套的《舌尖上的中国》菜谱也将在6月底前上市。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