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传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
28.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古典哲学、美术最有影响和贡献的是( B )
A.《儒林外史》B.《红楼梦》 C.《长生殿》 D.《西游记》 E.《聊斋志异》
A.农业的出现 B.陶器的制造 C.狩猎 D.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E.采集
A.泰山 B.黄山 C.武夷山 D.长白山 E.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
36.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
37.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
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
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
38.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
39.社日:社日,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0.科举制: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
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
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有所
谓“缙绅(指官僚阶层)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之说。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
大兴于唐,其最大的优越处是公平,读书人都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从单音词到双音词的变化
从语法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
答:古代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
开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
答: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
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二是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
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
“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第二个目标是“亲民”,“亲民”的大致含义就是《论语·学而》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 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反
映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后来,朱熹把“亲民”改作“新民”,解释为用
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这种解释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
答:儒家: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不要只顾自己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地对待他
人;施之于日常的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孔子也很看重“礼”,强调人们应
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为“仁者”,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
产”,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
道家:讲究超然物外,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
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究“道法自然”。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
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游”,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认为摆脱、
墨家: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兼爱”
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
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的思想密切相关。“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尚同”的前提是“尚贤”,要求“选贤者”为“天子”。“节用”是节省财用。“非乐”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
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很想把某一问题弄明白却还没有明白、
心中因此而烦闷的心理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开导他,使他的思路畅通。“悱”就是思
考某一问题已经心有所得,想要说出来却不知如何去表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启发他,帮
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时候去教导他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是对启发式教育的更高
要求。朱熹认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他特别强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动思
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
系。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能力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奋发自强。所以,教学活动并不是单
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
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学生也不是被
动的学习,而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努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师生双方
答: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
明,这就是语言崇拜。中国人的语言崇拜有很多表现,比如语言运用中的趋吉避凶和对姓名
趋吉避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习俗,而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汉
语同音词多,汉民族有動蓄直言的文化心态,因此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
望“年年有余,因“鱼”与“余”同音,因此鱼”就特别受宠:春节时,人们往往要吃鱼来
预祝年年有余,而且-般不能把鱼吃完,则就是无鱼(余) 了。在利用谐音构成吉利的同时,
险”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语言禁忌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与信仰。广州
话忌讳的词是很多的,人们常用谐音的方式避忌,如“空屋”叫“吉屋”,因“空与“凶”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形,不能在口
中直呼其音。避讳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回避。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
等。例如,唐乾封元年的《于志宁碑》中的世作“卅”。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
称楚”国为“荆”,实际上,“楚”和“荆”是同一种植物的两个名称。通过字音进行避
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在《史记》中改“张孟谈”
为“张孟同”,改“赵谈”为“赵同”。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
项本质的认识, 但因为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沖,形成了许多民间俗信,成为-种礼仪,因此
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以便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