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海日报数字报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 10:36:36 | 【字体:小 大】 |
甜妻不撒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的出发,明确了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把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为战略基点,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全民体育发展。而作为体育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群众性体育赛事能够营造良好的全动氛围,提高全民综合身体素质和终身锻炼意识,对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创造更好的体育环境,不断增进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互联互通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长期发展的战略导向。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层面对于大众体育赛事申办的行政权力下放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局面。然而,近年来关于群众性体育赛事负面新闻的频繁曝光,也表明在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2015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赛事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中提出取消政府的赛事审批制度,但并未明确政府的具体职责,政府的自我定位和权责分工受到了这种角色转变的严峻考验,这使政府职能中关于市场监管的部分出现了监管不力的问题,这种权责模糊也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多次出现赛事安全事故。其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体系薄弱。目前,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管理多停留在传统粗放型社会管理模式上,政府部门在其中仍然扮演着“全能型”政府的角色,严格管控赛事活动的各项工作,这也造成了“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来自社会层面的需求得不到重视,同时政府在工作中以维稳为目标,更加注重安全与秩序,也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再次,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与国内环境下,群众性体育赛事呈现供给不足的现状。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深度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项目和活动,而目前开展体育赛事存在内容相对单一、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赛事场地不足、器材设施落后等种种问题,其体育项目的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此类赛事发展较为缓慢,难以发挥群众性体育赛事对国民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框架下提出以下行动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出台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专项政策规划,明确群众性体育赛事举办标准,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等,确保群众性体育赛事规范化发展。坚持发挥政府的调控和监管作用,建立政府的“权责清单”,包括权限、责任和服务清单。通过“权责清单”,明确政府能做的和该做的,划定权限界限,规范权力事项,尤其注意向社会公开,在工作的任一环节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依规行政。二是建立群众性体育赛事信息公开制度,方便社会力量参与并激发其热情。群众性体育赛事通过公开招标和竞标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改变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不断完善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三是新供给侧经济学认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可通过深化群众性体育赛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掘供给侧的新要素,应用新技术、新管理、新经济政策等要素,提高其供给能力。同时,在全面认识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条件与内容的基础上,创新赛事模式与结构,积极招商引商,以定制化、地域化的精品赛事取代千篇一律的活动项目,以此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内涵,推动产生民众对于运动健康的新需求。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大循环将为群众性体育赛事持续扩大提供政策支持,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持续扩大也会不断提升民众对运动健康的需求与关注度,进而加速国内大循环的推进。群众性体育赛事既能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对健康的关注度,又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抓住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发展机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多方协同治理体系的建立,创造更多更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
〔作者:邱晓磊,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球类运动发展、体育社会学;郑贺,男,汉族,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体育、休闲体育。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安徽省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编号:AHSKQ2022D134)〕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