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2手电筒作者:陆晓芳(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系统阐述,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头性、主流性和多样性的显著特点。源头性体现在齐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发展到王朝国家的重要阶段。主流性体现在齐鲁是中华文化之主体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创始人孔子和门下弟子大多生于斯、长于斯、传道于斯。多样性体现在齐鲁文化本就是由各具特色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既包括儒家文化也包括其他思想文化,如孙武的兵家思想、墨翟的墨家思想、管仲的政治思想等;此外更有泰山、三孔、大明湖、蓬莱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承载着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齐鲁文化的这些显著特点及其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做好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让其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虽经风雨,未失本色,就是因为文脉的赓续传承绵延不绝。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体现了其连续性特征,尤其是发源于此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持续流传影响海内外,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基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相结合,是向悠远历史的回眸与溯源,是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打开了广阔的文化创新空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创新价值。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底蕴,能够提供取之不竭的理论资源,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习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以其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性,塑造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品格,成为14亿多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近代史上,我们有过被西方国家坚船利炮欺辱的惨痛记忆,也曾对儒家文化有过一些质疑与否定,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逐渐繁荣与富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在不断增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儒家文化通过“第二个结合”发扬光大,将会大大激发国人的文化认同感、提振文化自信心。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现代文明,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新期待
习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守正”。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追求,有“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有“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担当精神,有“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交相爱,兼相利”的互惠主张,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扎根于古、闪烁于今,正是我们要坚守、要维护、要培育的中华文化根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唯有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不偏不倚地在正确道路上持续前进,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坚持“创新”。守旧的文明,难以久远;常新的文明,方有前景。新时代应该如何创新?习指明了方向:“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因此,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耕齐鲁文化沃土,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比如,汲取“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经济伦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借鉴“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儒家哲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弘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公序良俗,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等。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随处可见历史的遗存,要探索“文”“旅”融合之道,使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中华文明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无比清醒坚定,正如习所强调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坚持从国家、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中积极吸纳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山东一直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儒家发源地的资源优势,在对外文化传播领域加强品牌建设和国际影响力。如肇始于2010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次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齐鲁实践的重要品牌。
慨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只要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赓续齐鲁文脉,就必定能够更好推动“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