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手机电子书下载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今天,如果有人或者船只在水上遇险,大家可能会想到sos,想到12395,想到蓝天救援队,大家相信吗?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专门救渡落水者的义渡和红船,而且它们都是公益性质的,不会收取任何费用。
所谓的义渡,就是免费渡行人过河的船只。在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主人公翠翠的爷爷就是做义渡的,他每天载人过河,不收取任何费用。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有关义渡的文字记载。
水文环境造成的交通不便,是兴修义渡的首要因素。南方的长江水域,河湖众多,蜿蜒曲折,再加上降雨频繁,经常给行旅造成不便。
官渡不能遍布各地,是兴修义渡的第二个原因。官渡多设置在交通要道,为官府公差服务,而在一些人口众多但偏僻的地方,却没有官家的渡船,一些以牟利为目的的私渡又价格太高,这就为义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造船技术的进步和造船业的发展,为义渡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不仅地方官办船厂可以建造各种大型船只,就连民间的造船作坊也可以制造出各种货船、渡运船只。
义渡出现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出现了有着慈善公益思想的民间慈善家。宋朝的统治者重视风俗教化的功能,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佛道两家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的思想也已经在民间深入人心,于是,有着公益慈善之心的乡绅便出钱资助义渡事业。
从史料记载来看,义渡最早出现在宋代,真正兴盛是在清代。清人入关之后,政局稳定下来,义渡慢慢兴起;到了乾隆时期,义渡事业达到顶峰;咸丰时期,义渡的修建频率降了下来。
义渡的分布区域,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宜昌、江苏镇江、江西九江都有很多有关义渡的记载。
兴修义渡,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系统工程。资金如何筹措,人员如何分配,日常工作如何运转……都需要有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管理机制。
政府拨款是指地方政府动用地方财政支持义渡。比如《南昌府志》中记载,巡抚韩文绮兴修义渡,共设渡船二十艘,并给船夫丰厚的待遇。
南康县的八家塘渡和湖溪渡,都是由知县周汝筠拨给充公田三十余石,用以支付船夫的报酬。
尽管我们看到一些政府拨款资助义渡的资料,但义渡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民间的募捐。
义渡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吸引着地方民众的积极参与,毕竟它是地方民众乐善好施的一种具体体现。民间募捐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捐助现款,也可以捐助田地、店铺,用租金来支持义渡。
义渡的资金筹措好之后,就要开始兴修义渡了,这其中包括购置渡船,兴建用于渡船停泊的码头,还有供船夫住宿、休息的房舍建筑等。
义渡修建好之后,还要挑选合适的管理者,负责日常的义渡管理。这些管理者,一般都是当地社会地位较高,信誉度比较好的人。
义渡能否有效运转,关键要看管理的好坏。义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渡产的管理。渡产包括钱款、店铺、田地、渡船、渡屋。现款一般都会被管理者存入典当行,它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也面临流失的风险。
渡田是所有渡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渡田的管理,重点是购买渡田和收取田租。渡船和渡屋,也是渡产的一部分,但并不会产生增值效果。
镇江作为长江重要的口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一直以渡江为苦。
当时的镇江江面比现在还要开阔,一旦遇到恶劣天气,船毁人亡的事情时常发生。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水上盗匪横行,来往于长江两岸的客商常常遭到洗劫。
为了解决当时客商们面临的危险局面,在镇江经商的浙江人魏昌寿召集5位同乡,计划共同出资建造大型帆船,开行于瓜洲、镇江之间,免费载渡南来北往的旅客。1871年,他们的申请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
1872年四月,十艘大船制造完成,它们分别停泊在镇江、瓜镇、七濠口,每天往返长江两岸,免费渡客。这个义渡机构就是著名的瓜镇义渡局。
管理人员、船工的工资以及渡船的维修、保养所需的资金,全部是由发起人垫付。为了讲义渡事业更长久的坚持下去,魏昌寿等人做了很多努力。
瓜镇义渡局报请地方政府劝谕镇江工商界的洋货、洋药、洋行、杂货、钱铺等五个行业公会认捐轮办,每个行业工会轮值一月。
经过认捐后,经费仍有透支,又经地方政府转上级官府的批准,在盐米行业抽税补齐。
为了更好的管理瓜镇义渡局,又公议决定将五业按月轮值改为公推一业的董事专门负责,认捐款项仍由五业分摊。1873年,于百川被五业公会公推为董事,全权管理瓜镇义渡局事务。
于百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他为人干练长于经营,不仅乐善好施,而且很有远见,意志坚定。
在他的主持下,各方捐款来源丰裕,不仅能满足日常的消耗,还有大量剩余。于百川又用余款购置恒产,这些恒产包括镇江、扬州的14处地产,几千亩芦滩田产。
这些产业的租金作为义渡局的固定经费,给义渡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此后的80多年里,瓜镇义渡总局没有在资金上有过任何后顾之忧。
义渡的修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让大家再也不会望水兴叹。红船的产生,则让那些落水之人,得到救度,挽救了无数个家庭。
红船就是长江上的救生船,因其船体都被涂成红色,所以才被成为红船。设置救生船既是水上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人们希望通过救人获得福报、善报的一种思想体现。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红船最早应该也是出现在宋代,在清代的时候发展兴盛起来。镇江不仅兴建了最早的义渡,也产生了最早的水上救生组织。
南宋年间,镇江知府蔡滉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他下令建造了五艘大型济渡船,这些船只除了运输渡客之外,还兼有救生职责,碰到遇险船舶,立即救助。
明代正统年间,江南巡抚周忱在又建造了两艘大型救生船,还招募了水手30余人,专门救助落水船只旅客。
当时,镇江金山寺的僧人和当地的士绅出钱购置了数艘红船。民间的官绅、士族也纷纷捐献俸禄以供造船或买田,用作救生之费。
为了解决红船救生力量不足的问题,金山寺的僧人和当地的乡绅,还鼓励民间船只参与救生,如果救人成功,就会重金相酬。
明代的李长科,曾经侨居镇江,他看到长江上溺水而死的旅客,心生悲悯之情,在超岸寺兴建了避风馆,让过往的旅客休息待渡。
康熙南巡江南时,亲眼见到红船在江心救援落水者,对红船救生事业非常赞赏。1687年,康熙仿照民间救生船的成式,命人打造了十艘救生船,每艘船上安排十名水手,分别停泊在长江的南北两岸。
1702年,镇江创立了著名的民间救生组织---京口救生会。他们约定:如果在救助中,救活一人,赏给救人者白金一两。被救人员如果暂无去处且身体虚弱,可在会中修养,费用由会中负责。
京口救生会建立之初,只有三艘红船,经过多年的发展,红船数量达到三十五艘。后来,陈宗联创立了瓜州救生分会,将京口救生会的救助范围延伸到泰州地区。
救生船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官府拨款,一个是民间募捐。跟义渡不同的是,红船救生船的主要资金支持还是来自官府拨款。
乾隆四年,乾隆在给各地督抚的手谕中说:“着各省督抚,确查所属地方,有险恶之处应设救生船只者,酌动存公银两,估计修造。”这说明,政府承担救生船费用并不限于部分地区,而是适用于各省。
从地区分布来看,长江上游地区,救生红船的经费来自民间捐资,政府拨款是补充。两湖地区的红船,在清朝前期,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到了清朝中后期,民间力量逐渐加入。江苏地区和江西地区,政府在救生红船事业中都占主导地位,民间捐资是补充。
从救生船的经营主体来看,主要有官办、民办、官督民办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救生船,管理模式也不同。官办的救生船,主要由地方政府经营管理,也有当地的水师代管的。民办的救生船,主要由民间自行管理。
官督民办的救生船,多是专业的水上救生机构创设。总体说来,纯粹由民间经营管理的救生船并不多,背后都有官府的支持和保护。
水上救生是救生红船的最基础功能,这也是设立红船的初衷。红船平时在江面巡游,一旦遇到船只沉没,会立即启动救援。
救生船还有打捞与收埋的功能,打捞浮尸与货物,收埋则是将尸体掩埋。德化县就规定,在江面上遇到浮尸,每带回一尸,就可奖励三百文。
有的救生船还有护漕的功能。在古代,漕运非常重要,漕粮运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需要其它船只帮助,这个时候救生船就可以发挥其护漕的作用。
救生红船也可以载客,一般来说救生红船是不载客的,但有一些救生红船兼有救生和载客的双重功能。
慈善事业,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很多名人明星都在做慈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慈善却很少有人明白,慈善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捐献了多少钱,捐献了多少东西,而是为社会、为他人无私付出的精神。
古代的义渡和救生红船,就是中国最早的慈善事业,而且是民间和政府共同推动的慈善事业,了解了义渡和救生红船,就了解了古人的慈善公益之心。我们不用跟在西方后面学习公益慈善,我们能把老祖宗的这份慈善之举继承下来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