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眼里的小桃花一张黑白照片中,八个年轻人前后站成两排,灿烂的笑容,如沐春风。他们身后是“大1路”七八十年代经典车型“黄河通道”,车头挂的牌匾上写着“共青团号”。
“这就是第一批682车组成员!”再次看到这张照片,已经退休的“大1路”售票员郭秀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37年前,她加入北京公交首个“共青团号”车组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1981年7月,1路682车组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予“共青团号”。自那时起,“682”就成了公交人服务精神的象征。“只有最优秀的司机、售票员才能进682。”当时还在别的车组实习的郭秀芬怎么也想不到,4个月后,因为热情服务乘客,她也被跟车“暗访”的车队领导选中了。
“大家都有一股劲儿,天天琢磨怎么干工作。”郭秀芬回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她们给车上配了地图、针线包、眼药水、小座垫……
进站铃声一响,司机把车停稳,三个售票员各守一门,招呼乘客上车,紧张而有序。一旦发现小偷,郭秀芬便不停地高声提醒乘客注意财物安全,直到把小偷逼下车。“现在的公交服务规范,很多都是打我们那时传下来的。”郭秀芬自豪地说。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1路”车型开始加快更替,几代司售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带着时代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在第一代682车组工作的“黄河通道”上,大伙儿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天给发动机加“防冻液”。“一大桶热水,举过肩膀,往铜嘴儿里倒,可考验臂力了!”郭秀芬做出吃力倒水的动作,“水桶很沉,举不稳,热水就顺着袖管儿往里流。”此外,车厢四面漏风,冬天跟车脚上要穿两层袜子再裹一层塑料布。
郭秀芬的徒弟张保红是车组90年代的“接班人”,见证了“黄河通道”更换为斯太尔“白通道”。新车型用上了真正的防冻液,举桶加热水这项工作成为了历史。
“不好扫的木条地板也升级了,换成了平整的木地板。”最让张保红高兴的是,新车型密封好多了,冬天没那么冷了。
京华CNG单机车、黄海铰接式客车、福田LNG通道车……每一种新车型都是“大1路”领跑,成为长安街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辆以CNG(压缩天然气)为燃料京华BK6111CNG型公交车投入1路运营,是北京第一代新能源公交车,大1路暂别铰接车开启了一段单机车时代
1路老司机关连利拿着90年代在京华BK6111CNG型公交车前的照片回忆年轻时驾驶1路车的经历
2005年,为应对激增的客流,18米大通道铰接车重返1路,招标采购的DD6180S01黄海牌柴油公交车也是1路第一款非本地化公交企业车型。
2012年,1路换上北汽福田欧辉LNG福田BJ6180C8CTD铰接车,LNG公交车动力更强,续航更长,清洁燃料和本土客车企业回归1路。
2017年,首批银隆新能源广通牌GTQ6186BEVBT3纯电动公交车投入1路运营
2017年10月,18米的“中国红”纯电动公交车正式投入1路运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洪霞(左一)带着新一代682车组登上新车,再次见证历史。
“这车真安静,试车时拧钥匙,一点声儿没有,都不知道车已经着了。”常洪霞骄傲地介绍,“中国红”采用低地板、大容量、宽通道的车辆结构设计,并率先配置了PM2.5自动过滤净化系统和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
“随着车型更替升级,公交人的劳动强度降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唯一不变的,是代代传承的服务精神。”常洪霞说,最早的682车组就打出“乘客之家”的招牌,“这四个字至今仍是我们的服务目标。”
90一代682车组成员张保红和00一代682车组成员王钰在最新的纯电动1路车上找寻记忆
如今,搭乘“大1路”已经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必选项目,他们坐在平稳、宽敞的车厢内,不仅能尽扫长安街沿线景观,还能体验到乘务员的“导游式服务”,从景点介绍到升降旗时间,从国博的展览到大剧院的剧目,贴心的服务犹如春风拂面,为乘客带去温暖。
(黑白照片由北京日报叶用才于1981年拍摄,部分车型图片由1路车队提供)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