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国刘阳文化和旅游部持续开展“全国”项目,对于各地美术馆充分发挥藏品作用和美术馆策展人队伍培养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美术馆以藏品为立馆之本,通过展览策划使藏品“活”起来,成为讲述美术历史和展现审美价值的载体,成为激励当代美术创新创造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展览策划,是一个重新审视乃至于“发现”历史的契机,作为美术馆的策展人,建立在对本馆藏品研究基础上的展览策划,有助于从独特的资源中形成展览的特色,为当代美术展览策划提供多向的交流。在文化和旅游部“扶持计划”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支持下,纪玉洁策划的“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就是激活藏品、展现当代策展意识的一个优秀案例。
20世纪以来中国女艺术家的创造之路始终是与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紧密相关的现象,许多代表人物的身世与作品、观念与方式既反映了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总体特征,又凸显出女艺术家独特的现实境遇与表达方式,既具有不同时代共性的文化关切和情感特征,又展现出她们超越现实的自我精神和彰显女性意识的艺术追求。因此,在对女性艺术家的研究和展览策划上,需要以宏观的视野把握艺术中的女性世界,也要聚焦分析和阐释女性世界中不同的艺术叙述,尤其当“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共通的研究领域时,把握中国女艺术家的个性心路历程并努力揭示她们在时代方位中的创造特征,是一种必要的价值立场。
纪玉洁策划的这个展览选择了1990年代以来的一批女艺术家作品,形成了3个板块的展览结构。从30多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创作实际出发,分为“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3个角度,论述大时代中的个人探索及其精神追求,尤其是围绕“感性”这一女艺术家最强烈的艺术特征,构建起“感性”的多维图景。在这一时段,中国艺术已经走过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全球艺术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构成了新的文化语境,女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精神取向有了更加自主的可能性,也在自己的艺术表达中更加真实而舒畅地表达个性与现实、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与此同时,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新艺术媒介的运用等也同样具备多种可能性,艺术之“真”与语言之“新”有了通畅的关联。因此,这个展览所折射出来的女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堪称中国女艺术家大群体的时代缩影。
生活情境中的自我存在是女性艺术的共同主题,新的时代打开了更大的生活实景空间,但是,以“代入”、“镜像”的方式表现自我与生活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女艺术家的精神切入点。她们感知世界并非以概念的形式,而是以身体直接介入世界,通过身体活动获得对各种现场中的生活体验,并且以形象的方式再现这种具有“超现实”意味的场景,将“身体体验”视觉化,这样的“具身之感”使得她们的作品不同于前辈艺术家的认知,让人获得“体验”的更多维度,这也是女艺术家作品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秩序之感”可以说是这个展览的创新点,反映了学院艺术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创造状态。毫无疑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收藏的作品主要是中央美院教师和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藏品成为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证”载体,其中展现了作为学院教育在理性、秩序、规律上教与学的相承与演变,从展览中的作品可见中央美院的教学坚持守正创新,既讲传统、讲方法、讲规则,又力主多维打开,迎向时代,在视觉形式上追求突破,以“学理之教”和“品质之教”的相向统一书写教学的新篇。处在新技术革命的全球时代,学院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视觉造型表达的语言与更大的媒介、技术和智能系统相碰撞,必然增加了语言形式变革的内生动力,反映在女艺术家那里,也在感性的创作状态中增加了媒介语言,展览中的“媒介之感”这一单元侧重展示了这种状态,尤其展现出女艺术家在媒介的选择与运用上的女性意识。
视觉化呈现实际上是不断拓展着属于“认知学科”的范畴,女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个人体验与叙述,为我们打开“视觉认知”的新维度,这是饶有意味也有意义的激赏与前瞻。
动人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纪念碑性的,而是藏于日常的细节当中。除了先天的基因差异与性别生理因素,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女性与真实的日常生活有着更大的接触面积与摩擦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生出了更多的触角,对周遭的事物有着更加深入且广泛的嵌入,以及更加细微的体察。
基于劳动生产方式和生育能力的社会分工及其所附属的隐性金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渐进地隐匿起来的,还有女性的角色地位。如果说,是洗衣机的发明将女性解放出了劳务繁重的家庭,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则进一步释放了女性的生产能力、才智和更多的社会参与——女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日益被看到。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女性性别与角色的探讨,大多是来自于社会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了对于作品人物的认可与分析上,忽略了背后真实的女性群体乃至女性创作者。
20世纪以来对于女性艺术家这一现象的剖析与泛化的性别定义和概念性探索,都是对于这一道路的开拓与尝试。展览“多维的感性”回归到女性创作者和女性艺术家这一角色本身,回归于“感性”这一原始、朴素的主题,更多地关注到趋势和浪潮涌动下的女性艺术家身份。并且,当女性群体被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审视的时候,女性群体的问题意识随之被发觉、被看见、被反思。这就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刻的体验,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感知日常与当下,这是心理与精神性的,也是启发与建设性的。
在“多维的感性”这一大的主题之下,本次展览共分三个板块——包括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分别从女性性别特质所赋予的独特传感器,女性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探索与表达,构建起一段段结伴而行的旅程,从中感受女性情感的流动与灌注于作品中的精神托举,女性对于微妙情绪的捕捉与透过作品所进行的表达、回应、思辨与释然,其中不乏对社会时代变迁的体感,对美的向往,对人所共通的精神世界支撑的寻觅与构筑。展览从个体女性艺术家的尝试与努力,放大到女性群体,还原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女性处境,试图构建差异性下的丰富性,认同性下的多元性,立体性下的普世性,理解性下的突破性,以及,基于理性共情之下的正视与尊重。
“感性”是女艺术家创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感性赋予了她们在艺术观念、美学语法、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感性”也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中,他认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感性生产”的过程。可以说,女艺术家的感性生产构筑了更加多元的世界艺术景观。女艺术家有感而发,因兴而起,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宏大与日常,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本我、对经验、对时代的体悟与认知,释放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于2023年7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层展厅开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副研究员纪玉洁担任策展人,以“感性”为核心议题,精选42位馆藏女艺术家的42件/组作品,从“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媒介之感”三个维度对女艺术家的创作进行观察、阐释和研究。展览从理念书写到空间设计,从策展语法到视觉呈现都力图以感性聚合、以感性觉照、以感性润色,来诠释女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悟,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对精神世界的构筑,也让观众看到女艺术家如何在感性的旋律中翩翩起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现有馆藏2万余件,立足藏品,近年来持续推出了包括古代绘画、近现代美术、当代艺术、青年艺术等多个不同主题和类别的馆藏专题展,力图以更具学术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展览策划,推进艺术创作与艺术史的研究与发展。此次展览从感性的角度切入,同时将性别视角融入对藏品的分析、阐释与展示,是对美术馆藏品多样化叙事的新探索,拓展了馆藏研究与馆藏策展的视域,为美术馆藏品的对外宣传推广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
财联社8月2日电,惠誉董事表示,惠誉在决定下调美国评级之前,与美国财政部举行了会议;关于美国降级的最终决定是在周一做出的。债务上限暂停,或者非常高的借款...
新员工迟到1小时被扣200元,怒怼部门领导“你们等着”,老板接到一个电话,立即怂了!
宗申YOMI上市,自动挡跨骑+美式Chopper风两大卖点,售价99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