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奇迹喜欢游历的朋友或许知道,在名山古刹中多有寺庙,道观隐藏其中;而这些古迹中又多遗存古之文物,其中广被人熟知的当属“钟”了。当然,说起“钟”这类文物,很多朋友或许会联想到古墓中出土的“编钟”,但这里说的并非如此;在我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之重器中,有一口名曰“唐景云钟”的大型文物。这口钟传承千年,声动四海,如今却不能再发出声响了;有人说因为一种“怪兽”,但专家却不承认。
这里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钟”这种文物的。《史记》有云“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这里清楚地介绍了钟声具有“通神”、“正心”的神奇作用;而中医对这一点也不否认,有专家甚至认为“古钟之声”可以驱邪祛病。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苏州“寒山寺”附近的枫桥镇居民,常听“夜半钟声”才多有高寿者;当然,这点还没有得到现代医学的承认。不管怎么说,古钟之声确有声震天地,驱邪正心之功效,因此每年的除夕都会有大批香客云集寒山寺,一则为上香祈福,二则为了聆听“夜半”时分的108响钟声。
透人心脾的钟声自然要有好的“古钟”才能发出,“唐景云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里仅简单介绍。“景云铜钟”高约250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约6吨;如此硕大的体积,在铸造时也分成了5段,26块分别成型,至今钟上还能看到铸模焊接在一起的痕迹。铜钟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身上铸纹饰,又以“蔓草纹带”分为3层18格,格内分铸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祥云围绕,其匠心独具,生动别致。
说起这“景云铜钟”还有段颇为神奇的记载“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巡游周至,夜宿行宫,梦霞光满天,祥云缭绕,以为吉兆,遂下令铸钟以志”至今钟身上仍有292字铭文;因皇帝以迎祥瑞铸此钟,特置于长安景龙观内,故此又称之为“景龙观钟”,只可惜历经千年,这座“景龙观”早已不复存在。又到了公元1384年,明长安城中又起一座钟楼,仍悬挂“景云钟”以醒世人,据史料记载“日报全城皆闻,声如凤凰啼鸣”。时间又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此时的长安也改为“西安”,并扩建西城,“景云钟楼”至此搬迁,这段史料均记载与《钟楼碑》一书中;颇为神奇的是,新钟楼将“景云铜钟”重新安置妥当后,这口千年古钟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了,无奈又将其搬回原处。
说到这儿有懂行的朋友或许会说,“景云铜钟”已有千年历史,漫长岁月中不断击打,会不会出现了裂纹或者破损才使其不能发出声响了?当然,这也是考古专家首先想到的解释,同时也是目前最“完美”的解释;从表面看,这口千年古钟并无异常,也就是说,就是出现破损也只能是内部纹路有所断裂,单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当然还有另一种更为“神奇”的观点,“景云铜钟”乃天启所铸的神物,自然有其“生命”;如此历经千年,这件“神物”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谓“寿终正寝”。
除了这两种解释之外,在民间还盛传着第三种说法,当然也是考古专家最不愿承认的“解释”。这还要从铜钟身上的一种“怪兽”说起,即龙之九子的“蒲牢”。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不是很理解,所谓“蒲牢”乃是传说中龙的一个儿子;自古有“龙生九子,其形各异”之说,民间多认为“蒲牢”乃是龙的第四子,生性“好音喜吼”,因此世人多将其铸成洪钟顶上的龙形兽钮。传说“蒲牢”虽是神兽,但却最怕水中的鲸,世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便又将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意思则是:“蒲牢”见到鲸就会吓得大声吼叫,从而起到让铜钟声音更加洪亮的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身为天启神物的“景云钟”上自然有一只“蒲牢”神兽;但随着“景龙观”的破败,人们又妄动铜钟,因此“神兽”负气离开了钟身,至此“凤鸣景云”绝迹。当然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崇尚科学的考古专家自然不会承认这种说法;虽说如此,“景云钟”上唐睿宗李旦御笔亲提的292字铭文却是不可多得的唐代书法,1964年“世界名钟”展览上,景云铜钟凭外形和悠久历史脱颖而出,被推选为世界名钟,至此其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钟”。
2000年底,国家邮政总局以“景云铜钟”为形象,发行了第一套“中国古钟”邮票,随后其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前“景云铜钟”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去看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