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呀呀平台来做米饭,这是一个盒子形状的灶台,上面有一个圆形的陶罐用来蒸饭,很像中国的灶台,但日本的kamado是专门为了蒸米饭而设计的。
专栏作家、美食作家伊藤真子说,“用这种方式煮饭,很需要控制火候:高火煮至水和米饭沸腾,然后低火,再高火”。
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日本妇女需要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汗流浃背地劳作几个小时来做饭。(在日本奈良的一家当代餐厅,提供了一种kamado烹饪体验,首先要抽动风箱扇动火焰15分钟)。
伊藤真子指出,电饭锅的起源始于1923年,当时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发布了一种简单的工业模型。
这种电饭锅外形是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两端有两个电极,煮饭时,将洗好的米和水装入盒内,然后施加电流,使水沸腾,当米饭煮熟后,由于水量的减少,引起电阻的增加,从而使功率降低到保持温热状态。
1945年,当饱受战争摧残的日本面临着多年的重建时,一位名叫井深大(Masaru Ibuka)的工程师开了一家无线电车间,他选择了一家空置的百货商店里的一间废弃的电话交换机房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总部。
他们修理收音机的报酬往往有一部分是未煮熟的米饭,这就引出了这家刚刚起步的公司的第一项发明。
它不是一个时尚的收音机,而是一个电饭煲,它很巧妙,但很粗糙:朴素的木盆,内衬着铝丝。
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好主意,彼时大多数燃料仍然很贵,但电力相对充裕,井深大买了一卡车的木桶来做电饭煲,一个朋友提供了测试所需的黑市大米。
但井深大称,除非大米的质量始终如一,否则这些精巧的设备就无法工作,不合格的大米吸水不均匀,使其要么片状干燥,要么糊状破碎。
井深大后来回忆说:我记得我每天坐在白木屋的三楼,吃着不合口的米饭。仓库的墙壁上摆满了盆子,井深大对制造出可行的设备感到绝望,于是回去修理收音机。
虽然索尼再也没有回到生产电饭煲的行列,但他们位于品川的公司博物馆里却展示着那台朴素的木桶电饭煲原型。
索尼的产品在电饭煲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日本电子行业的其他大公司却一直在研究这个想法。
20世纪50年代初,山田正吾(Shogo Yamada)在日本推广东芝的电动洗衣机,一路上,他询问家庭主妇们一天中最繁重的任务是什么,她们回答是一天煮三次饭,于是当热水器制造者吉田南(Yoshitada Minami)来找他工作时,山田便把这个项目交给了他。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家用电饭煲采用的是简单的概念,就是将米饭加热煮熟,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关闭加热器。
然而,这种方法受室温变化的影响太大,经常会产生米饭不熟的情况,许多制作者在不断试错的方法中,不断遭遇失败,在这个阶段,甚至出现了将加热元件嵌入传统木制饭盒的试验机型。
文子不厌其烦地对原型进行测试,她在屋顶上、在太阳下、在寒冷的早晨、在室外煮饭。
一般来说,当一锅米饭中的水被完全吸收或蒸发掉后,容器的温度会迅速升高(因为液态水的温度一般不能超过100℃,但米饭的温度肯定可以)。
为了防止温度过高,东芝公司提供给山田的一个双金属开关,一旦锅内温度超过100℃,就会通过弯曲来关闭电饭锅。
其中防止锅子散热是一项挑战,直到山田回忆起在冬天严寒的北海道,锅的隔热性能很好,才发现锅里的热气很难散发出来。
但是,当山田再一次在路上演示了电饭煲不仅能煮米饭,还能煮 takikomi gohan(一种以酱油为基料的米饭,经常会烧焦),她们就被吸引住了。
市场营销学教授舀井和夫(Kazuo Usui)指出,东芝的成功引发了一场电饭煲制造战争。第二年,松下电器,也就是现在比较出名的松下,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中野佳子(Yoshiko Nakano)在《有亚洲人的地方就有电饭煲:“国家”如何通过香港走向全球》一书中写道:东芝的员工对东芝抢先一步感到震惊,毕竟松下公司以家用电器而闻名。
“东芝是一家以生产工业机器而闻名的制造商,因此,像电饭煲这样的方便家电竟然出自东芝,被视为是一种耻辱。”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狠狠地斥责了一名员工,以至于他后来担心他会自杀。
那名员工坂本辰之助(Tatsunosuke Sakamoto)对电饭锅充满了热情。据中野说,他的梦想是开发电饭煲的国际市场,东芝为他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去超越。
接下来松下需要对电饭煲进行改进,制造一种只有一个锅的电饭煲,这样可以减少金属的使用,使设备更便宜。
1959年,现为该公司电饭煲部门负责人的坂本与松下产品的香港代理商William Mong合作。
中野写道,通过为香港消费者修改电饭煲,松下学会了如何让电饭煲适应国际口味,并将其 带到了亚洲、中东和世界各地的亚洲侨民。
2005年大约生产了8500万只电饭煲。大部分电饭煲产自中国、韩国和日本,其中70%产自中国。
在日本本土,在它发明后的几年内,超过50%的家庭拥有了自动电饭煲,它的存在把女性从 站在或蹲在卡门前,不停地盯着米饭 中解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