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灵子中新社国是直通车“画说小康”系列栏目第十五期带大家走进浙江舟船的前世今生。
七千多年前,人类发明了船。《易·系辞》谓:“刳木为舟,剡木为辑,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
七千年后,宁波舟山港驶出的“全球最大船”,打破了陆地思维的局限,进入海洋时代的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包容。
杭州靠山面水,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交错。杭州居民依赖舟船进行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期。
据考古发掘,2002年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经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我们仿佛看到,这只约长5.6米的跨湖桥独木舟,划过萋萋芳草,荡起缕缕波澜——它延伸了古人的脚,拓展了浙江人的路。
时光随河水流淌,千年前的钱塘江流域、太湖流域,良渚人栖息在那里。考古发现,良渚时期的建筑基址和古河道都是临河而建。
高高的台地,蜿蜒的河道,木板护岸供船只靠泊,一幅良渚古城外整齐的水街景象宛若眼前。
图为2013年12月5日,新发现的栈桥码头考古遗迹发掘现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要出行,先修船。良渚先民们撑一支木制船桨,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游荡,揭开傍水而居的篇章。
碧水纵横,绿树繁茂的太湖岸边,浙江渔民们在这里生产生活,捕虾。历代劳动人民伴水而渔,在实践中积累与传承,汇聚成为浙江渔文化。
太湖千帆竞发,给人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渔民上岸,搬进新村,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奔着小康而来。
渔人码头、月亮酒店拔地而起,渔民转业或当上游艇驾驶员,或成为酒店老板……南太湖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尝到了小康的幸福味道。
古老的大运河,倒映出湛蓝的天,记载着厚重的历史。舟船悠悠不绝,两岸绿树成荫,让人心旷神怡。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隋朝扩修、元朝翻修。它的存在促进了浙江水岸边城市的兴旺,商运的繁茂以及南北文化交流。
古代统治者以大运河为基础建立、发展了漕运体系。南宋漕运体系调整为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中心。明代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
浙江水网遍布,提供了船队运输的便利;运河交通发达,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飘在水上的浙江人以水而行、以水而兴。
一只闲适优雅,成群则浩浩汤汤。它就是鲁迅故乡浙江绍兴的一道独特风景——乌篷船。
乌篷船因为漆黑的竹篾蓬而得名,质朴的黑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看似外形简单,实则构造讲究,船老大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驾驭。
相较于乌篷船,浙江还有令人称奇的“船”。看似一个桶,却极其考验乘坐人的平衡能力——用以、采莲的“铁桶船”、“木桶船”。
过去,浙江的农户、渔民手抓小桨,凭借这些小船御水而行,就可以轻松摘到清甜的菱角,捕一筐新鲜的鱼,唱着歌谣,满载而归。
如今,时代风云变幻,小船并没有就此淹没在这发展的浪潮中,而是另辟蹊径,融入小镇经济,载着远道而来的宾客,彰显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宁波古港,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港口,是中国海岸线中部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海定则波宁”,从古到今,多少船只在这里离岸靠岸,多少浙江百姓靠着港口经营生计,奔着好日子努力向前。
吊机林立,卡车穿梭,一艘艘满载着“中国制造”的巨轮鱼贯进出,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在宁波舟山港交汇。
而在2017年2月,世界在航的最大载重吨级别船舶“泰欧”号首次停泊在宁波舟山港大榭港区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该轮船长380米,船宽68米,目前载重吨为41.9万吨。
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各种颜色的集装箱一眼望不到尽头。随着浙江舟船渐渐通向全世界,浙江人民奔小康的脚步越跨越大。
2019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尽管如此,浙江依然清楚,在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深水港码头越来越多,港口之间的竞争仍在激烈上演。
碧波浩浩,百舸争流;勇往无畏,代代征途。中国这些舟船会将会载着人民幸福的小康之光,继续向世界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