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程表“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这首歌是童年时代每个戴红领巾的骄傲,是长大后有关童年的幸福回忆,更是唤醒亿万国人共同记忆的经典。它,就是少先队队歌——《我们是接班人》,选自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中的主题曲《我们是接班人》,谱曲人为江苏籍作曲家寄明。
寄明原名吴亚贞,祖籍江苏淮安,1917年出生于苏州,父亲是京剧迷,她从小耳濡目染,能自拉自唱京剧唱段。父亲发现后,买来笛子、琵琶、扬琴等乐器供她学习。在学校乐队里,她是文艺骨干,经常排练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等演出。
中学期间,学校的音乐老师顾西林十分器重她,鼓励她报考上海国立音专。1933年夏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国立音专高中师范科国乐组,在琵琶名师朱英先生门下。1935年,师从俄籍钢琴教授拉查雷夫学钢琴。
1937年夏,吴亚贞毕业,此时抗战爆发,她随“流亡大军”到贵州、四川等地中小学做音乐教员。当时抗日救亡歌曲流传,每到一地,她选用聂耳、冼星海的歌曲为教材,课余还到群众中宣传。
重庆期间,她在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担任干事,她目睹当局消极抗战、积极,因而很苦闷。当时许多有志青年,披荆斩棘,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这时,她收到延安哥哥吴常铭和妹妹吴子云来信,通过介绍十分向往延安。可是当局采取各种办法限制进步青年去陕北。后来通过亲戚帮助,于1939年7月,乘上杜聿明一行人专车来到西安,进入八路军办事处,哥哥专程赶来。同年8月底,她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不仅有她的亲戚,还有曾经的同学:向隅、杜矢甲等,他们都在鲁艺音乐系执教。期间,她学会陕北民歌和革命民歌,走进一个崭新的音乐天地。为更好参加工作,正式改名“寄明”。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期间,她大量阅读马列主义和著作,并认识“鲁艺”音乐系主任、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师从冼星海岁月里,不仅学到精湛作曲技法,还坚定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决心。
1941年8月,寄明调到“鲁艺”,任音乐教员。当时一位爱国人士送给周恩来一架钢琴,他立即把钢琴交给急需教学设备的“鲁艺”。后来领导人综合考虑,认为寄明合适。从此,她将这架钢琴作为“武器”,为抗日战争服务,当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中央礼堂第一次正式演出时,、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观看演出,冼星海亲自指挥,她负责钢琴伴奏。此外,她常和向隅(小提琴)张贞(大提琴)一起演出三重奏。
1942年1月,寄明加入中国,陕北的山沟沟里奏响第一声钢琴,她成为延安时期我党的第一位女钢琴家。在这里,她和音乐系助教瞿维同志结识并走到一起。瞿维祖籍四川,生于常州,是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作曲者之一,两人从此琴瑟和鸣,互相鼓励,为日后新中国音乐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同年5月,夫妇二人一起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线年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者合影瞿维(一排右二)、寄明(四排左四)
她走出琴房,牢记“走出小鲁艺,奔向大鲁艺”的号召,将文艺工作与工农兵相结合: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跟随“鲁艺”徒步进军东北进行民间曲调采集;1947年,担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在团长吕骥帮助下,开始创作生涯,作品有:秧歌剧《干活好》(与张棣昌合作)、说唱《歌唱刘胡兰》等。1948年,她调入东北音乐工作团任研究员,为配合土改剿匪斗争,不断从民间音乐汲取营养,作品有《翻身秧歌》等二十余首歌曲;她还记录整理东北“二人转”,写成《蹦蹦音乐》一书。
1955年,她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音乐创作室副主任和作曲组组长。其间,她深入生活,淮河两岸、金沙江畔、云贵高原、蒙古草原都留下她的足迹。回顾她的艺术生涯,她的歌曲伴着几代人的成长;作品被人民广为传唱,成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之作。初步统计,据她配乐的电影音乐20多部,例如:故事片《李时珍》(1956)、《鲁班的故事》(1957);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1961);纪录片《风流人物数今朝》(1961);她创作的儿童歌曲十多首,有《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新中国儿童进行曲》等等。
《我们是接班人》大家耳熟能详,歌曲背后有段不为人知的故事:1958年,福建厦门何厝的164名小学生组成“前线少年支前活动大队”。其中13个孩子主动要求留在前线,他们一边抓紧学习功课,一边为解放军叔叔看守监督岗,在硝烟弥漫的阵地参加工事修筑……因为他们的英勇表现,战士们亲切地喊他们“小八路”。同年9月6日,《厦门日报》以“今日小八路”为题报道,从此,全国人民知道厦门何厝小学13名小学生穿行炮战中支前的故事。1958年,全国各地组织慰问团去厦门前线慰问部队官兵,剧作家周郁辉和寄明被“英雄小八路”的事迹感动,承诺将该事迹写成歌曲。
她亲赴前线,住在何厝村小学一间被炸毁的教室四个月,她用炮弹箱当桌椅,一手拿着馒头,一手拿着铅笔创作;同时寻找到那些“支前小英雄”,认真听其讲述烽火岁月:年纪轻、力气小的同学负责接电话线、擦炮弹、送茶送饭;年纪大的负责洗衣服、站岗放哨或比较危险工作。当听到解放军电话线被炸断,这些英雄的小八路们肩并肩,手拉着手冒着敌人的炮火,用身体接通电话线时,她热泪盈眶,不由自主地哼唱出一段曲调,这就是《我们是接班人》最初的旋律。黑框眼镜藏不住她专注的眼神,始终盯着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乐谱,终于有一天,一段段蓬勃向上的节奏问世。
1961年电影《英雄小八路》公映,主题歌深受孩子们喜爱;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上,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队歌精神,如永不熄灭的星星火炬,绽放新时代光芒。2017年起,这首歌代替《歌声与微笑》和《快乐的节日》,成为央视六一晚会片尾曲。今天福建厦门何厝小学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诞生地,并建立全国首个以“红色童歌”为主线年代,瞿维、寄明在常州少年宫教小朋友学习音乐
60多年来,这首歌在校园里、舞台上、口耳相传中赓续革命精神。当年的“英雄小八路”已不再少年,但一代代新少年成为接班人。她的另一首《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是受《辅导员》杂志邀约谱曲,由中央文化部两次推荐为歌赛必唱歌曲,1986年经全国少年儿童投票评选为《全国红领巾喜爱的歌》。她把一生融入“谱曲”,即使在生病期间,她仍然呕心沥血整理《寄明创作歌曲选》。1997年1月13日,她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寄明是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忠实先驱,是中国儿童音乐的开拓者。她的名字贯穿其一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用手中之笔为党和儿童创作,每个音符,都流淌着爱国情;每段旋律,都振奋着中华儿女的爱国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