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电影院12月2日,网易云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205港元,市值预估426亿港元,计划募集资金32.8亿港元。
经常被调侃“网抑云“的网易云,迎来快乐的一天。但这种快乐只属于网易公司,用户纷纷留言:什么时候能听周杰伦。
用户不关心你有没有钱,只关心有没有歌听。歌都没有,谈何情怀,用户也会用脚投票跑到其他平台。
2021年一季度在线音乐平台用户数量上,腾讯音乐系(酷狗+QQ+酷我)总计用户数近7亿,网易云用户数8298万,差距明显,网易云勉强挤进“第一阵营”。
成于情怀的网易云,困于音乐版权,用户数难以进一步增长,更深层次的是影响到盈利能力。
2018年-2020年网易云音乐分别亏损20.06亿元、20.16亿元、29.51亿元;2021年一季度,调整后净亏损为2.8亿元。
做在线音乐平台这件事本身就不赚钱,随着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完善,音乐创作人/公司的权益被极大地保护,而平台只作为中间商收取一道服务费,这点服务费对于平台的开发与运营成本来说难以平衡。
总结下来,如果用户只在APP上听歌,那么对平台来说很可能入不敷出。但是依靠音乐内容吸引的大量用户流量,存在无限的可能,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流量变现。
单纯地听歌APP,已经绝迹了。主流的几大平台,都是这个路子,要想生存,必须发展“副业”。
根据IPO资料显示,2021年,社交娱乐服务付费用户数58万,营收和2752万音乐付费用户收益相当。
2021年前三季度,网易云音乐依靠社交娱乐服务创造的营收达到了26.73亿元,超过了音乐服务的24.26元。腾讯音乐的社交娱乐营收占比也超过50%。
这还只是生存方式,即使发展了这些副业,也不一定赚钱。网易云该做的都做了,但依然挡不住连年的亏损。
海外巨头Spotify的付费率高达45%,也就是说45%的用户都在花钱听歌,而这个数字,网易云是14.2%,腾讯音乐是11%。
广告服务也是Spotify重要收入来源之一,Spotify的歌曲都是免费的,但非VIP用户听歌前要先来一段广告,这种体验想想就很神奇。
付费率上存在着一定差距,起步较晚是原因之一,从18年-21年4年时间,网易云实现了从0的突破,当初还有很多人认为:对于习惯了免费的国人来说,付费不可能成功,但实际每年付费用户都保持高速增长。
由此证明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这点从长视频付费、知识付费等方面都有印证。
平台有音乐给用户听,而用户也愿意花钱,形成良性循环,最好不过,但网易云困在了第一步。
大量的网易云用户,经历了歌单里一首首歌逐渐变灰,有的还能变回来,但大多回不来了。
周杰伦最具人气的歌曲之一《晴天》,14年评论突破10万,16年突破百万,如今歌听不了,但评论里的故事成为一群人的记忆。
2018年,腾讯系三巨头拥有80%的曲库资源,受到机构管制,2021年8月,腾讯音乐放弃独家版权,上游授权方可自行向其他平台进行授权。
也就是说,竞争对手限制版权已经不是最大障碍,能不能搞定更多音乐资源,就看网易云和唱片公司、音乐人谈的进度如何。
相比于当前的盈利困境,以情怀著称的丁老板,更长远的目光是“推动原创音乐工业化”的伟大事业。
但就音乐内容本身来说,唱片公司可能更有话语权,唱片公司在音乐制作、发行、艺人管理、演出等一系列流程上有着超过100年以上的历史和运作经验。
工业化的好处,是更高效率的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音乐内容也是这个逻辑。
在线音乐平台与唱片公司的关系,就像经销商和工厂,如果有更好的模式,理论上唱片公司更有主导权。
但是时代变了,丁老板能说“推动音乐产业工业化”,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听歌的用户,掌握在平台手上,流量时代见证了太多颠覆传统的事迹。
原因也很简单,互联网平台更接近用户,掌握用户喜好的平台,开始倒逼生产商。
唱片公司的发行方式,也从唱片、磁带,变成了数字音乐,唯一的不同是授权平台。
“推动音乐产业工业化”,确切地来说,应该是降低音乐的创作门槛,音乐人可以不再依附唱片公司,成为平台旗下的签约艺人,直接发行到平台面向数亿级别的消费人群。
这样做好处是,成为创作人的门槛大大降低,音乐作品数量爆发。以前创作者必须签约公司,依靠公司资源创作、发行,有没有机会公司说了算。
而现在只需成立一个工作室,成片发布平台即可,平台也多种多样:网易云、QQ音乐、抖音等。
坏处也非常明显,难以筛选长尾优质音乐。注意是筛选不是诞生,理论上创作群体变大了,会诞生好的音乐,关键在于筛选。
所有音乐统一发布在平台上,由用户群体自行评价,通俗、流行、甚至口水化的歌曲流行程度自然高于有内涵、有深度的音乐。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传统的唱片公司,有完善的评价筛选机制,至少是从专业层面评估音乐的价值,所以唱片公司的音乐大多都很耐打。
一首音乐好不好,看看10年后还有没有人听就行了,80年代的香港音乐,2000年的周杰伦,现在都有人听,就是证明。
当然,从资本层面来说,好不好听不重要,能赚钱的就是好的,而且是要立马就能赚钱。很多音乐3年、5年甚至10年后才火起来,如果都是这样,那么平台可能早就倒闭了。
当前最大的困境,虽然发布成本降低了,但创作门槛不够低,导致没有足够的创作人参与进来,
对比短视频工业化,简单到人人都可以随时拿起手机拍一段,也可以有专业的创作团队构思、策划、运营。只要内容符合大众口味,两种创作模式都会有流量。
短视频可以是段子、电影片段、舞蹈,VLOG,也可以是音乐,但音乐就是音乐,最大的区别,也不过是《学猫叫》和《卡农》差距,就算是学猫叫这样的口水歌,也不是普通人能创作的。
要进一步降低创作门槛,只有靠万能的人工智能了,APP上弄个AI作曲、AI配乐、AI调音,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人。
这不是玩笑,微软、谷歌等巨头都在布局智能音乐产业,包括网易也推出了自己的平台。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来自人工智能的音乐水准,歌曲《Break Free》由美国网红兼音乐人Taryn Southern填词演唱,作曲部分由AI完成。
有点缝合的味道,毕竟AI是学习大量人类作品进行创作的。需要自主意识创作的领域,上限也很难突破人类水平。
但要求也不必太高,能创作出大众流行歌曲就算它合格。虽然技术不成熟,以这个趋势未来达到基本要求不算困难。
想想未来的歌手,可能是网文小说作者、公司高管,还有机器人,你会成为他们的粉丝吗?
当然,这是往长远了说。上市了,有钱了,赶紧把周杰伦买回来,网友们表示不差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