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粘贴假睫毛放眼悠悠上下五千年,因一部书而命名一个时代的便只有《春秋》了。《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典籍,相传由孔子编辑、修订。
鲁哀公十一年,漂泊十四年之久的孔子回到故乡,有感于周道衰微,壮志难酬,于是将满腔热血倾注于整理“六经”,删《诗》《书》,正《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寄寓自己的理想。
书中融入他的历史观、政治观,行文中反对擅权,抨击犯上的乱臣贼子。他认为西周初年,《周礼》所定的制度不应有任何改变。谁如果违背了,便是大逆不道,就应记之史书,以诫后世。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春秋》行文,摒弃浮辞,极简至上,多一字则余,少一字则缺。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说。
1.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春秋·僖公九年》【赏析】为国家的利益,没有什么事情不去做的,这便是忠诚。这里强调了人们对国家应秉持的态度,即每个公民必须热爱祖国,忠诚国家,勇于为国事献身。
2.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春秋·僖公十三年》【赏析】天灾流行,任何国家都无法免受灾害。能够做到救济灾荒,体恤邻邦,这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面对天灾人人都应具有慈善之心、救济之行。这就是符合道德标准和正义原则的态度和行为。
3.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昭公二十年》【赏析】济:调剂、调节。用宽大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大,政事因此就得以和顺。这就是古先贤提出的治国理政的道理。孔子认为,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可能放肆,罔顾法令,社会问题就多;出现这种情况,执政者就会使用严厉的手段來矫正,但政令过严,百姓就容易受到伤害,宽严相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种辩证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仍有意义。
4.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春秋·僖公十四年》【赏析】傅:附,依附。皮都已经不存在了,毛又能够依附在哪里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生存了。它说明世间万事万物及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互相依存,各以对方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联系密切的事物以为自身存在的依据。个人脱离集体,就失去足以依靠的力量,集体脱离个人,也就成为缺乏实际内容的抽象概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相互依存的各方都应该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如果离心离德,各行其事,那么对各方都不利。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也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
5.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春秋·昭公三十二年》【赏析】社稷:指国家。常:固定不变。奉:俸禄。位:官位、爵位。整句的意思是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俸禄,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官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6.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春秋·僖公二十七年》【赏析】诗经和书经,是道义所由来的府库。礼和乐,是陶铸德性的规则。道德和义理,是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这句话告诉人们,读书学习对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为,崇尚文明风尚都是非常重要的。
7.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春秋·庄公二十年》【赏析】殃咎:祸害。当人的哀伤和欢乐失去了适当的节制时机,就一定会招致祸害。这句话强调了情绪表达的不当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他也可以理解为,无论是过度的悲伤,还是过度的喜悦,如果不恰当地表达,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8.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春秋·庄公十四年》【赏析】衅:过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被他人利用的弱点或缝隙,那么妖邪之物也不会自己兴起作乱。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思虑周全,这样就会使得不良之人无机可乘,就不会受到伤害或欺骗。
9. 好不废过,恶不去善。——《春秋·哀公五年》【赏析】喜爱一个人不能忽视或掩盖他的过失,憎恶一个人也不能否定或抹杀他的优点。对待人或事要客观公正,不夹杂私情。
10.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春秋·昭公二十年》。【赏析】君王认为是正确的,其中有不正确的地方,臣下进言应当指出其中的错误,使其更加完善。君王认为是不正确的,其中包含正确的一面,臣子进言应当指出其中正确的,除去错误的。这样就可以达到政事平和,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11.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春秋·隐公六年》【赏析】亲近仁德之人,和睦邻邦,是国家的重要法宝。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也说明了在地里政治中,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张,即通过友善的态度与邻国相处,以达到国家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12.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春秋·隐公六年》【赏析】悛:悔改。善良不可以丢失,罪恶不可以滋生,这大概说的是陈桓公吧。滋生了罪恶而不知道去悔改,结果自招其祸。人间多善良乃人类之幸,天下无罪恶是人间之福。但愿善良遍布全球,世界再无罪恶。
13. 晏安鸩毒,不可怀也。——《春秋·闵公元年》。【赏析】贪图安闲享乐就如同饮毒酒自杀一样危险和有害。因此不能有贪图享乐的欲念。这里的“晏”指安逸。“鸩毒”指毒酒。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过于懒惰或贪图享乐,以免招致不幸。
14.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春秋·庄公十年》【赏析】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都枯竭了。这句话强调“一鼓作气”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断,一气呵成。
15.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僖公十年》【赏析】要想加以罪名,不怕找不到借口。常用于冤案受害者。
16. 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春秋·襄公九年》【赏析】同大国签订盟约,牲口嘴上的血迹还没有干,去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难道可以去做吗?这句话是在强调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诚信。
17.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春秋·宣公十二年》【赏析】百姓生活源于勤劳,只要能够通过勤劳努力,就不可能缺衣少食。以勤天下无难事;勤劳致富;勤劳是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不断传承和弘扬下去。
18.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春秋·宣公十五年》【赏析】虞指欺骗。我不去欺诈你,你也不要来欺骗我。我们真诚相待,互不欺诈。这是两国之间签订盟约的誓词,表达的是盟誓双方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意愿,也表达了对于真诚和信任的重视。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基础之上的。
19.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春秋·宣公十五年·春秋》【赏析】天道违反时令,就会造成灾害,地道违反万物的本性就会生出妖异,百姓如果违反了道德,就会生出祸乱。这句话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的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道德规范和正常的人伦关系时,就会导致灾难、妖异和祸乱的发生。这些违背规律、规范的行为可能是由于人们的贪婪、自私、无知或疏忽所致,但最终都会给人类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守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避免妖异和祸乱的发生。同时,也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尽量避免对自然和社会的破坏,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春秋·宣公十二年》【赏析】举荐,不遗漏品德高尚的人;奖赏,不遗漏建立功劳的人。意在强调举荐和奖赏都要公正,出于公心。
21.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赏析】这是讲《春秋》的著述原则。儒家思想认为尊者、亲者、贤者,即使有一些过失,也不应宣扬。《春秋》重义,就像“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一样,所以对于尊者、亲者、贤者一些不伤及“义”的事,应隐讳起来,而不记载。这就是《春秋》记载历史大事的一个原则。
22.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春秋·闵公元年》。【赏析】只要内心坦荡,便不用担心没有安身立命之所。这句名言表达了古人的一种哲学观念,告诉人们要注意自身的内在修养,只有心底纯洁无暇,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23.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赏析】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都合乎大众公认的礼义要求,而不要违心去干违反礼义之事。这就要求人们做事三思而行,一切以礼义为准绳。
24.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春秋·僖公五年》。【赏析】颊骨同齿床相互依存,如果嘴唇不在了,牙齿便会感到寒冷。比喻二者关系紧密,互相依存,万物互联互通,相互依附。
25.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传·昭公四年》【赏析】这是春秋时郑国名相子产的话。他当时正在制定一项叫丘赋的制度,却遭到了国内有权势的人的指责与咒骂,子产便以此话作答。表达了一种为国家利益,个人可以不顾及生命安全的决心和牺牲精神。清代的林则徐在两广任上决心禁烟时也曾将这种精神写入诗中以自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6. 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赏析】做人要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不可违逆事物自身规律而离经叛道。
27.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春秋·襄公二十四年》。【赏析】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德性、美德是快乐的基础,如果没有德行做地基,再绚丽的高楼大厦也将会坍塌。
28.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赏析】《春秋》产生的震慑社会的效果是“乱臣贼子惧”。该书赏罚彰而善恶明,乱臣贼子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乃治世之要务。所以《春秋·公羊传》一书的作者公羊高认为,如果要想治理乱世,将其归于正道,没有能超过《春秋》一书的。这之后“拨乱反正”便成为成语。
29.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春秋·僖公二十年》。【赏析】正确判断自身的能力,就会很少招致祸端,世上的成与败,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取决于别人吗?作为现代人,我们往往沉迷于成功的虚假迷误中,误了青春,也坏了无比美好的前程。
30.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春秋·文公五年》。【赏析】徒有虚名,所说的话不着实际,一定会遭到人们的怨恨。做人应当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做人光说大话不行,刚开始人家会听信,不过大话说多了,听者早已不再理会和执着了。
31.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春秋·哀公元年》。【赏析】修养自身德行最好的方法,便是滋养其不断生长。消除祸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消除殆尽。就如孟子所说,只要我们保持好自己的仁心,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显现。维护好人性中的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