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尹网旧一年过去,新一年到来,这是个关口,我觉得,我们也进入了需要收拾人心的关口。
这几天听到的最有洞见的话,一个很有成就的连续创业者说,我们做企业的都在搞文化建设,我们都知道只靠KPI和规章制度是搞不好的,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只有GDP和法规也是不行,如果没人关注文化,就危险了。
可很多人觉得现在识字和教育普及,有文化得很,反倒是解放前,95%的文盲率,那叫没文化。有这样认识的人,不真懂文化两个字。
文和化是两个字。文可以理解为传呈知识、伦理、智慧的文字、文章、理论。化是真正做到,入了心,入了身,成为潜意识。所以落脚点在于化,化了才能真正受益。不识字的农民也可以有伦理和智慧,老实巴交,敬天爱人,所谓“日用而不知”。现在识字会说话的人多,都是骗人的,有文无化,衣冠禽兽而已。
但具体说,文化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不同企业和社会,文化都不一样,文化如何分好坏呢?这个创业者就说,文化千千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安人心,老百姓,如果心无处安放,这是大忌。
几年前有个长辈说,新中国,政治带动势能三十年,经济带动势能三十年,文化带动势能三十年。每一个三十年,不是说其他两个不重要,而是说其中一个成为拉动大势的主齿轮。
为什么是这个次序?新中国刚建立时,没条件搞经济,因为搞经济的前提是和平,也需要投资,所以要搞政治,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周边的潜在威胁消除,比如朝鲜半岛、苏联、台海、越南、印度,把核武这根定海神针立起来。
然后成为一股稳定的国家力量,才有筹码拿到别国的技术和投资扶持,这样才有搞经济的本钱。但后来会发现,如果文化搞不好,自由经济副作用太大,人心会透支。同时,经济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搞起来也容易些。否则饥寒起盗心,有几个人能安放呢。
那个创业者为什么会有“人心无处安放”的担忧呢?这个世道,社会名流几乎天天都有丑闻爆出来,比如最常见的,滥情和偷税,都是属于自己碗里头有再多的再好的,永远没够,还要别人锅里的。群众也都见惯不惊了,似乎名流群体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很多名流的丑事,都是被前任爆出来的,然后总有其他的名流会冲上去“打抱不平”,攻击这个前任,说她破坏了潜规则。意思是,圈内的事,一直如此,就该在圈内解决,不应该让群众知道。叛徒嘛,人人得而诛之。
这就暴露了名流们的智商缺陷。既然你都承认这个圈子里的人不守规则,既不守感情的规则,也不守国家的法规,竟然还期望他们在抢肉分赃的时候守“和平分手”的规则?与虎谋皮嘛,掩耳盗铃嘛。
名流的德性和智商如此,群众也好不了太多。上下一致,纸醉金迷的消费观、快速变现和及时行乐、精致利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惊悚故事的年代,被下属下毒的创业者,猝死的创业者,被25岁女儿杀死的母亲,砍死辍学高中儿子的母亲,抛尸胎儿的18岁母亲,猝死的高科技员工,跳楼的高科技员工,杀死客户的外卖骑手,的外卖骑手……
美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基督教道德之上的,经济并不完全自由,有其传统的约束。新中国是在多年战乱动荡以后建立的,是民族自信倒塌以后,一度到了要消灭汉字、全面自我否定的地步,再经历了打倒孔家店以后,再搞市场经济,所以没有传统道德的约束,对人心的透支严重得多。
第一,政治稳定,经济稳健,消灭了贫困,所以自信有了,尤其年轻人不再天生媚外。没有自信,人心是万难安放的。
第二,每一件狗血的社会悲剧,都在为人伦复兴积蓄着一点一点的势能,矛盾在积累,一步步逼近发生转化的临界点。
第三,中美拉锯之下,中国的制度优势还可以释放一股能量,也就是从上到下的文化复兴,给人心重新刷一次系统,可以成为艰难时期的压舱石。比如范冰冰和薇娅,被罚款,那是“以法治国”,从公众视野消失,封杀,那是“以德治国”,这就是自上而下的震慑手段。
第四,疫情倒逼,很多人日子不好过了,社会里的压强在增大,以前蛋糕增量很大,容易分,现在增量小或者没增长,平常掩盖的问题都出来了,人心之危,需要小心应对。经济手段的边际效益在递减,文化手段的调解空间还很大。
第五,社会舆论对精英群体的不满,这两年很膨胀,这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很小心。既要形成对利益既得群体的监督和震慑,也要维护好健康的企业家精神,需要有力的引导,需要对民智的唤醒。
“你不要看现在社会上这么物欲横流,有可能很快,中国就会道德复兴。因为人渐渐心里明白了,他需要这个东西。
就像查酒驾,这个法规的效果很好,因为人需要。不查酒驾的时候,不想喝酒也得陪着客户朋友喝,抹不开面子,但大街上一旦严查酒驾了,就有借口了,说,酒驾查得严,不敢喝。所以这项政策其实就是给你一个借口,本质还是因为人自己需要。
现在的人受够了不道德的苦,前后左右都是骗子,过不好,其实就算我自己不道德,我也希望别人是道德的,人其实都明白,道德是真的好东西,是必需品。法规再强大,也管不住人心,尤其有权力的人,用整个社会的伦理复兴,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对人心的作用还是最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