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师改原标题:《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 2023年第10期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搜狐文化】“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2023年第10期(总第51期)如约而至,该榜单由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与媒体联合推出,致力于推荐优秀中文原创图书,每月初定期更新。
李华 著《归葬: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2023年9月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冯时 等 著 《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东方出版中心 · 稻粱文化 2023年9月
本书邀请了当代中国一线的考古学家,如冯时、韩建业等,围绕从上山到二里头八个核心遗址展开,系统讲述了从万年前中国农业文明的出现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即距今10000年左右到夏商相继崛起这段时间在考古上的发现与探索,实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奠定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万年时间轴。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一卷在手,读懂万年中国。
沈洁 著《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20世纪对于中国,是一个急速的世纪。几十年一百年时间,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不到十年时间即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正如孙中山所说,“百年锐于千载”。本书是作者关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若干个案,从思想和文本这一内在理路分析辛亥前后的时代变化与读书人的心态变迁,以及这一变迁是如何深刻影响和塑造了百年间的中国历史。第二部分写民族精神与人格、国格,涉及族群、身份认同、政治行动的思想资源等问题。第三部分是串联起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长线思考的几篇访谈,关注的重点在中国革命的都市性。三部分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展开——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
黄宗智 著 《实践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前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9月
“超级教授”黄宗智50余年学术生涯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的精粹集结,倡导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科学。
本书囊括了黄宗智教授50多年学术生涯的重要经验发现和理论概括。全书内容既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史和乡村经济,也涉及明清以来的中国法律史和基层治理。作者深入讨论了历史传统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书中提倡“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主张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检视西方理论的种种局限。思考如何认识中国,探讨未来中国发展走向。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对有志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重温鲁迅《故事新编》,直面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恩怨与纠葛,回溯隐含的内在精神批判。
“起死”有“起死人而肉白骨”的“人之再造”之意,“采薇”联系着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知识阶级的内在思想矛盾批判。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鲁迅研究专家祝宇红的新作《起死与采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的细读,联系各篇创作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对鲁迅糅合今事改写古事、以今释古或以古喻今的意旨进行了勾沉索隐式挖掘。本书抽丝剥茧,发掘鲁迅文本中的微言,以《起死》始,以《采薇》终,一首一尾串起《故事新编》的文化传统反思和知识分子批判的双重主题,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文化界所面对的关切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韩天衡先生以400余方极品,600余幅彩图,讲述3000年印篆历史,展现5000年中华文明。
印章是成熟最早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哪些篆刻大家,他们为印篆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练的技艺和修养?前辈印人有哪些治印经验和关于印章的掌故?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呈现韩先生在中国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随文配有400余方古代珍贵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1844年到1949年,30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最后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最独特最大的魅力。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荀子传》是一部关于荀子的历史传记作品。作者梳理了古代典籍中有关荀子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以传记体的形式系统书写荀子的一生,力图让这位中国儒家学派“后圣”的形象更明晰、更生动,并从荀子的言行中领悟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务实精神,从而为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现实社会提供更多的思考。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具的大发展重要时期,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是⼀种在当时哲学思想与审美思潮影响下,在社会⽣活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宋代家具在确立高型家具体系的同时,自成体系,所创建的极简家具,是明代和明式家具发展与演进的根本依据。本书从100余幅宋画入手,探讨存世宋画中描绘的家具。
本书是一本可为中国绘画历史“正本清源”的美术史学书。绘画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艺术样式,深深根植于历史文化之中。中国画文脉,亦即中国文化绪脉中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生存的文化血脉。作者试图通过对中国画文脉的梳理,明确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历史演化的关联,并从源头上梳理“文人画”这一概念,从而来说明为何中国文人热衷绘画。本书通过对绘画演化历史的揭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特性,也给了当今的人们认识历史、评说现时以诸多启示。
徐雁平 著 《编织的艺术:萧穆日记中的书籍与文学世界》 凤凰出版社 2023年7月
桐城派名家萧穆抄书、藏书、刻书、编书、校书、印书、著书、售书的学人生涯。
萧穆(1834-1904),桐城派著名学人,其日记自咸丰十年至光绪三十年,洋洋二百万字,连续性、记录性强,内容丰富,反映了清末的学术及风气,史料价值高。其日记所记人与事,桐城、南京、上海等场域,皆与书籍有关,其一生活动也与抄书、藏书、刻书、编书、校书、印书、著书、售书等相关联。本书从萧穆日记文本出发,从书籍的独特视角,研究桐城派晚期的诸多变化,研究书籍在晚清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揭示书籍对于文学社群、文学观念塑造的作用。在深度研究日记的基础上,作了示范性的探索,有助于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日记学”的建构。
赵丰 著《寻找缭绫:白居易诗与唐代丝绸》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3年8月
以白居易《缭绫》诗为主线,串起唐代丝绸方方面面,是一本图文并茂、技艺双美的好书。
本书以唐代白居易的《缭绫》诗为主线,串起唐代丝绸的方方面面,深度解读白居易新乐府、唐代丝绸种类、织物规格、贡织户、浙江丝绸、唐代纹样、提花织机、官服色彩、舞女与春衣制度、妆容材料等。从技术解诗词,以诗词释实物。
并披露了作者依据文献、文物资料梳理考证,发现陕西法门寺地宫发掘的一件浴袍就使用了唐代缭绫这一过程。我们复原出了缭绫纹样,并在图书封面使用了缭绫实物。本书是唐代文学、考古、历史、科技、艺术、经济和生活的一次综合研究成果。
衣若芬 著《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天地出版社 天喜文化 2023年10月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作品。
这是一本带领读者寻找“自我”、与“自我”和解的小书。作者带领我们品读东坡的诗文,为我们讲述东坡的趣事,目的并不在于东坡本身,而是通过比较特殊和有意思的东坡故事和作品,来探寻我们生命深处的勇气和力量。本书涉及苏东坡的自我管理、自我安顿、读书方法、财务管理方法、养生方法、如何维护朋友圈等,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衣若芬教授是一位研究苏东坡多年的学者,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看到大文豪苏东坡在生活中的平实模样,看到他最真实的“自我”。本书角度新颖,事例丰富,文笔优美、细腻、柔和而不失理性,语言富有亲和力,给人以美好的阅读感受。对苏东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由此重新认识苏东坡,对其所行、所思、所作产生新的思考。
诗友、书友、画友、酒友、驴友,无所不有;诗词、书法、绘画、吃食,无所不谈;天生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大诗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都不足以概况这位大宋天才。
本书以苏轼的“朋友圈”为观察点,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从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米芾、秦观、黄庭坚等众多北宋人物入手,展现苏轼与大宋三十多位文化精英的命运交织和人生纠葛。作者细致地按照时间脉络,结合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遭遇,解读苏轼的诗词作品。通过苏轼与家人、师友、知己、政敌、弟子等人的社会交往,读者可一览北宋文人圈的艺术生活,窥见“乌台诗案”牵涉的诸多往事,充分了解苏东坡人格魅力和极其丰富的一生,在“群狼环伺,步步惊心”的北宋政治中,看苏轼如何展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哲学。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孙江的学术随笔集,辑录的主要是作者近八年来的随笔,旨在教授读者如何“把作为工具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全书主题各异,既有体现作者深厚学养的学术文章,也有追念师友、回忆个人经历、评点音乐的杂文,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多彩灵动的思考,文字流畅,幽默风趣。此外,书中还有多篇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触及学生们关切的许多问题,深入浅出,富有教益。
《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系列第一辑)是杨阿敏先生对中国大陆十位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访谈,访谈者包括谭家健、薛天纬、葛晓音、陈洪、邓小军、赵敏俐、谢思炜、傅刚、刘跃进、诸葛忆兵等,皆为当今古典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经历与学术研究两个方面。访谈个人经历部分主要关注学者的求学历程,展示他们成长为学者的过程,亦包含对前辈名家指导和教诲的回忆。学术研究部分,则对其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形成过程进行复盘,借此也可略窥其学术研究之门墙。
本书记录了各位学者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独特经验,对青年学子读书治学助益尤大。本书又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珍贵学术史资料,同时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史,对各类读者来说都将“开卷有益”。
汉字是我们一日不可或离的交际工具,是华夏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统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汉字阐释”指对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的解读,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认识。本书通过十二个专题,从繁简字开始讲起,继而以最早对汉字发展史进行全面阐述的《说文解字》入手,以具体文字如“也”“福”“卿”等常用字的阐释为例证,详细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而后从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社会需求上阐释汉字,使读者对汉字整体形成宏观认识。汉字具有超语言的功能,在中华民族形成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深入研究汉字,才能正确阐释汉字,讲好每一个汉字故事。
本期书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三联书店、现代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天喜文化、岳麓书社、崇文书店联合推出(排名不分先后)。
联合推广媒体:搜狐文化、文汇学人、澎湃新闻·翻书党、凤凰网文化、《中国研究生》,欢迎更多出版部门和媒体加入“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