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
 让文物说话丰富历史文化滋养…
 2023江苏面食小吃产业发展大…
 麻辣烫的“大世界”杨国福集…
 中国10大避暑城市最新排名逃…
 盘点保定十大美食小吃除了驴…
 寻味郑州要吃豫菜十大风味小…
 调查显示:名字带经理和高清…
 《幻塔》steam叫什么 游戏st…
 名越稔洋谈网易合作:网易主…
 日本网友票选史上最土绝招名…
 《马斯克传》超前解密:肝游…
 《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年度…
 vivo NEX S手机获安卓90更新
 《从实车试驾看产品力剖析告…
 薛之谦新歌骆驼在哪试听 薛之…
 酷狗音乐青春专区特别策划让…
 世界六大稀有豪车标志全知道…
 设计早报 马恒达汽车推出电动…
 logo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主…
 品牌logo背后的含义——你都…
 现代用LOGO演绎如何防疫 这样…
 温县开展2023年“99 公益日”…
 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开展“全…
 东海县温泉镇开展防范电信网…
 慈善公益集市亮点纷呈 第十一…
 99公益日|“韩美林艺术体验…
 表里不一原木家具“裂”出了…
 京东秋季家装节开启家具大牌…
 京东秋季家装节推出家具大牌…
 首套房装修你必须要知道的这…
 【官方“解毒”】第二十三期…
 姚明再次挑战!篮协计划引进…
 为了阻止姚明前往NBA我们篮协…
 NBA五大震撼交易湖人联手76人…
 【彩虹侃NBA】男篮世界杯:加…
 赴欧镀金!NBA三冠王因护照问…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旅行社国…
 旅行社十大品牌排行榜
 国内旅行社十大品牌排行榜
 国内旅行社排名-中国旅行社排…
 台风“海葵”携暴雨深入广东…
 围绕核心“公益”加强历史文…
 “涉台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
 访莫高观千佛 海外“中国通”…
 第六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长…
 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
 购精彩 Go崇明|“超市优惠活…
 郴州2023中国美食旅游报告发…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文化 >> 正文
高级搜索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学习习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7 11:10:27 | 【字体:

  传奇之神欲轮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出发,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他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再次指出,“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今年5月,他在山西运城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6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他再次强调:“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习的有关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怎样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科学指引。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物质和文化遗存,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可替代的载体。习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他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远的战略眼光,站在传承民族基因血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赓续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分布在中华大地上数以亿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实物见证。习深刻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通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文物和文化遗产蕴涵丰富知识和智慧,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滋养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物和文化遗产多姿多彩,极具艺术和情感魅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见证并记录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哲学思辨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蕴涵着丰富知识和智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习还特别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流传至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积极开放、为世界和平注入正能量的对外交往历史,凝结着多元一体、多样和谐的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崇尚和谐的精神追求,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有效载体。习深刻指出,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近年来,中国的文物展览不断走出国门,一件件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文物,就像一柄柄促进文化相融相通的钥匙,不断开启着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交往的新大门,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有利于推动对外宣传创新,更好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今日世界,人类社会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等新的突出难题。习深刻指出:“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要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取其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就要从历史的见证——文物和文化遗产入手,认识和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深入研究其蕴含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正如习在致第 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所指出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有关论述,其精义和要旨,就是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早在2013年底,习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加强整理保护、研究阐释、提炼转化、展示利用、传承传播,最终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一)让文物说话: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使其融入日常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文化生活需要

  由于较强的专业性,文物保护利用往往容易显得曲高和寡,远离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活起来”,最直观的解释,就是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利用,让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价值,通过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转化成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活要件,融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含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要求,也包含对更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据2022年7月统计显示,近10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60%,年度举办展览数量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长119%。这正体现了人民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中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而这种认可也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颇具热度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以及由此引起的“博物馆打卡热”“考古热”“非遗热”,就是成功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的“存在感”,使其融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典型体现。

  (二)让历史说话:研究文物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帮助人们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走向未来

  习深刻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他明确要求,“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最直观有力的实物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在增强历史信度,活化历史场景,塑造历史认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在中国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对中华文明史、人类发展史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帮助人类“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三)让文化说话:提炼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一件文物,一项文化遗产,单独看来,反映的只是一个民族漫漫历史文明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的文化符号或单个具体文物的传播推广,而要提炼、展示其背后的精神标识以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在不同场合多次就提炼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精髓提出明确要求。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指出:“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他又强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2022年5月27日,习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既有利于守护人民的共同财富、维护人民的长远利益,又有利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习深刻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加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保护总体规划,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

  要不断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制止和防止自然力、人力的破坏和损害。这是挖掘利用文物和文化遗产中凝聚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血脉的基础和前提。习从传承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高度,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这些重要指示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据 2022年7月的统计,近十年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累计1000多亿元,人们对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认识到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系统梳理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是科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开展文物工作的前提。2020年9月,习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文物普查、复查中建立和完善的可移动文物统一资源库、“文物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等,为进一步“摸清家底”,整合利用文物数据,增强文物防护和利用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家底”心中有数后,还要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习明确指出,要“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这些重要指示,为推动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要尊重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科学规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利用水平。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专业性较强,特别是在具体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中,既需要熟稔传统工艺、历史变迁,又需要运用工程测量、材料、计算机图形图像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科技支撑是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提出建设文物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将大大增强考古工作的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例如,将书画装裱、青铜器修复、防虫、防霉等传统文物保护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传统文物保护技艺加以总结提高,不仅有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和永续利用,本身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于经过时光洗礼留存至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而言,保护不是唯一目的。习强调:在“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多重价值,“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统筹古建筑及民俗保护利用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的一个典型例子。2013年,习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后来进一步阐释,“‘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特别指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既包括文物古迹,也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单体文物建筑,也要保护历史街区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在外出考察调研时,他多次就统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人民现实需要的关系作出指导。在北京,他指出要“保留胡同特色”,强调老城区改造提升“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在扬州,他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在福州,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要把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在平遥,他指示要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保护利用简单化、盲目新建“古城”等现象,他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划定了底线,指明了方向。

  (三)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是要把它们“收藏”“冷冻”成只能远远欣赏的“标本”,而是要在现实社会中延续文物和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血脉,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研究,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深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史、提升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分析,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拥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陆续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就是围绕有关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问题进行的联合攻关。在这些重大项目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习指出,“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指明了方向。要挖掘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进行宣传和推广。立足现实需要寻找文物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宣传和推广,有利于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习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就如何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8月,习在甘肃考察时指出:“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2021年8月,在河北承德考察时,他指出,承德避暑山庄“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2022年初,习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这些指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我们做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进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发挥革命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人精神血脉方面的积极作用。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遗产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习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四)积极拓展文物和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我国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文物规模、博物馆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国。这些蕴含着丰富历史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物进出境展览、联合考古、文保援助等项目,大运河、长城保护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5月14日,习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新征程上,我们还要继续拓展文物和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平台,打造好文物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新时代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活力迸发、前景广阔。在习的亲自指导和推动下,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鲜明标识。我们要深刻学习习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论述,将其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守护和发展好这份有生命、有温度、有记忆的文化事业,让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不断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重要助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文化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学习习关… (09-07)
    普通文化 让文物说话丰富历史文化滋养(现场评论·文化… (09-07)
    普通文化 围绕核心“公益”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检察保护 (09-06)
    普通文化 “涉台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在福州台… (09-06)
    普通文化 访莫高观千佛 海外“中国通”亲历敦煌文化 (09-06)
    普通文化 第六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即将开幕 (09-06)
    普通文化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长:中国在帮助柬埔… (09-06)
    普通文化 重视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 (09-06)
    普通文化 品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时趣传统文化报告提供… (09-06)
    普通文化 群贤毕至!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2023… (09-06)
    普通文化 专访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啤酒节迎来20时… (09-06)
    普通文化 陈先达、臧峰宇对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推进文… (09-06)
    普通文化 立足文化强国背景强化检察文化建设 (09-05)
    普通文化 现场|人类存在何处?人工智能时代来自“无人… (09-05)
    普通文化 图像生成领域Prompt 的七个缺陷 (09-05)
    普通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范化” (09-05)
    普通文化 跨越边界:探索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有效机制 (09-05)
    普通文化 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 (09-05)
    普通文化 2023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包头开幕 (09-05)
    普通文化 生态+文化+体育+赛事!中国•密山兴凯湖…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