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梦卡盟上级编号央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独具艺术魅力的民族音乐伴随一代代国人走过悠长岁月,婉转悦耳的国韵之声,也彰显出海纳百川的精神之美及包容并蓄的民族气概。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经典音乐广播推出融媒体音乐节目《多彩的中国声音》,于经典音乐广播及央视频、央视文艺新媒体矩阵、央广网、云听等平台同步上线。节目以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触描摹民族音乐的风雅,以互联网时代特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方式,用多样态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展现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力求通过文化传承人、音乐制作人、演奏家、演唱家的解读和表演,展现当代中国人为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华民族音乐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多彩的中国声音》系列节目分为“回响”“守护”“行走”“家园”“粉墨”“青春”六大主题,展示古琴、昆曲、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彝族过山号、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等十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隽永韵味和时代魅力,传递中国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初心和决心。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也是一件非常能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的乐器。在“回响”主题中,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讲述了古琴从“悦己”到“悦人”的发展过程。除了传承、保护古琴流传千年的风骨,赵家珍和她的学生们一直致力于古琴的推广、教学和创新发展。古琴交响化、古琴乐队化等都是他们的创造性探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赵家珍认为“要保留、要传承,也要有自己的东西,融入了现代审美的传承会更高级。”
以“守护”为主题的节目中,著名音乐人李杰创作、彝族歌手阿朵故烈演唱的歌曲《长臂猿》,带我们走进云南无量山、走近彝族同胞的过山号,还有生活在那里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通过世界音乐和彝族民歌混搭出的全新音乐品质,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和世世代代的相互守望。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剧目之一。在“粉墨”这个主题中,将再现《牡丹亭》的绝美唱段“皂罗袍”,以及音乐人叶云川用一箫、一琴打造的演奏版“皂罗袍”,呈现出昆曲别出心裁的当代表达。
《多彩的中国声音》以厚重的中国民族音乐为题材,寻找传统文化的本源,通过年轻一代音乐人的挖掘和传承,打造不同主题下的创新融合与创作者的态度碰撞,以一曲曲意境优美的人民歌谣,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感染力。
从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到赞美家乡绿水青山,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风格多样的民族音乐在《多彩的中国声音》中交汇,呈现出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听感、观感。《多彩的中国声音》以情感真挚、充沛的作品表达真善美,充满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用深情的旋律谱写文化自信自强。
《多彩的中国声音》每个主题均有两条脉络:民族音乐的原貌展示与当代版本的传承发展。节目中,当代音乐人在挖掘原生态民歌民乐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当代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改编,以高水准的演绎让民族音乐受众年轻化、传播国际化,从而唤起年轻受众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传播的行列中来,打破年轻观众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壁垒,进而激发青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侗琵琶与吉他——侗族音乐人吴俊龙(左)与音乐制作人李杰在工作室,节目组供图
《多彩的中国声音》不仅是一档特色鲜明的文化类节目,更是一项全媒体产品,该特别策划以25集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和六组微纪录片沉浸式呈现民族器乐和原生态歌曲的华彩。系列音频节目在传统广播端推出,作为整个项目的基础,内容全面、体量丰富;系列微纪录片则以精选主题、短小精悍、网感突出为特质,既生动地展现民族音乐的精粹,也更利于融媒体传播,体现着国家级广播平台与时俱进的专业性,迭代升级的原创力,守正创新的品牌影响力。
《多彩的中国声音》是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经典音乐广播壮大主流舆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彰显经典音乐广播对节目精品化的不懈追求,对融合传播的突破尝试,保障了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又使节目更加注重新媒体气质和移动端传播效果,影响更多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风尚。
金秋时节,相约经典音乐广播、央视频、央视文艺新媒体矩阵、央广网、云听等平台,来一场多姿多彩的视听盛宴,品读民族音乐背后的人文故事,《多彩的中国声音》,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