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足下的激18p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啦,想必广大学子定会奋笔疾书,直抒胸臆。作为正在全力护航高考的交警,也交上了一篇作文……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新课标I卷)
不论是以文抒情,亦或是托物言志,总少不了用故事承载情感、道理、知识、智慧……回望中华大地上烟波浩渺的历史文化,精彩的故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仰观故事宝库,品类之多、内容之丰,不可一日而尽,却独有几颗瑰宝一般的故事,马跃檀溪呈于眼前。
俗话说“衣食住行”,皆为人生大事,“行”为末尾,而在步入汽车社会的今天,却是最受关注。路况信息、爱车车况、限行信息、证件状态……几乎所有人在早晨出门前,都要关注一下,自己如何才能顺畅到达工作地点。安为畅始,全为速先。我们追求更通畅、更快速的前提,必然是保证出行安全,在这里,我们不妨从故事里学习一下古人的出行智慧。
1989年,我国发行了一套《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张内容为孔子亲自驾马车率众弟子“周游列国”。生动再现了2500多年前孔子向弟子们进行驾驶技能操作示范的场景。
孔子是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相传门下弟子三千,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中有一项技能,便是“御”,在当时便是驱驾马车的专门课程。孔子开设交通管理课程,可以说是开我国古代交通教学之先河。
孔子的交通安全理念,在《论语》中有更加具体的体现。《乡党篇》中记载:“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立端正,拉住扶手的带子登车。在车中,不向里面环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这与如今我们的文明驾驶理念遥相呼应,提倡乘坐在安全位置上,系好安全带,保持视线清晰,保持心态平和,不开斗气车,安全文明驾驶。
当我们阅读古代先贤的故事时,仿佛看到孔子本人亹亹不厌教育后辈:要注意安全,要传承中华出行礼仪!
据《汉书·陈遵传》记载:陈遵字孟公……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废。”这也是典故“陈遵投辖”的由来。
此公多么有趣!为了不让宾朋饮酒后再驾车,将马车轮子上的键卸下,投入井中,在好客留宾,情真意笃的同时,也时时关注出行安全,用行动告诉朋友们:再着急,也不能酒后驾车。
这投到井中“辖”,就是古代马车车轮两端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若辖脱则軎脱,軎脱则轴脱,“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陈遵也以此“瞎管”住了酒后驾车可能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在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陈列着一组战国时期的蟠虺纹铜车軎辖,车軎宽缘外折,缘下有长方形穿辖孔,以蟠虺纹为饰。跨越2000年的古代文物,让我们时常想起古人投辖入井,静静走过历史岁月的珍贵文物,也将这个故事一直传讲下去。
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农夫挑粪过桥,一武举人着新衣大摇大摆地从对面走来,农夫一不小心弄脏了武举人的新衣服。举人揪住不放,闹到县衙。县令命农夫陪礼道歉,由武举人回去洗脏衣。武举人却定要赔他一件新衣服。县令说:“好,新衣服由我来赔,但你“轻不避重”,依律例规定,要鞭笞四十,如何?”武举人连忙跪求:“衣服我自己洗,自己洗。”众人哄笑。
所谓“轻不避重”,便是《仪制令》中的一条。唐时,城市繁荣,全世界无出其右,车马往来不息,《书》载:“先是……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贞观十一年,颁布“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成为全国性的通行法则。在唐代出行,首先需要靠右行走或行驶,其次,年少者需避让年长者,负轻者需避让负重者,出行者需避让返程者,这其中的通行逻辑,无不体现了“礼让”的精神内涵。
及至宋代,将唐代《仪制令》单独成立成册,几经丰备,增加了卷数,由木刻改为石刻,在全国范围内遍置于驿道、桥梁旁,成为了最早的“交通安全标语”。
古人的出行仪制,到今天一脉相承。从这些故事中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盛生命力。孔子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中;陈遵用实际行动避免“酒驾危害”;中国人的“右行”传统,虽在近代随着侵略者入侵短暂更改,但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又在中华大地上赓续。
交通安全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关于交通安全的故事在书面、在口头、在典籍、在坊间广为流传。安全出行、出行礼让的精神深植于传统之中,存在于中国人群体记忆的根里,它们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岿然基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