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10 13:55:16 | 【字体:小 大】 |
重生之我为僵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特”在什么地方,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特色’二字的最好的诠释。”《学思践悟》专栏文章的这些深刻论述,对于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理解把握“中国特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几千年历史文化中走来。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5000多年历史孕育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的文化血脉,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是认识今日中国、今日中国人的重要依据。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第一次文化大繁荣。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一个个文化巨擘,他们的论述囊括了哲学思想、政治主张、自然科学各领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正是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伦理、责任担当,凝聚着深邃的中国哲学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尊崇的精神气质,哺育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护佑中华民族前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上冒出来的,而是在传承接续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明中走出来的。中国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实际”既包括土地、气候、人口等自然禀赋,更包括历史人文资源,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选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它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过长期探索、总结经验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19世纪40年代起,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把落后的中国从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名目繁多的“主义”,但大多数“主义”很快就消失了,并不是因为外在压力,例如政治和行政权力,而是很多思想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土壤。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于其与中国历史文化中“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民胞物与”、“天下大同”等思想天然相通,很快得以广泛传播。中国诞生以来,带领人民长期进行探索,取得“三个深刻改变”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选择,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5%。2008年四川汶川、2010年青海玉树、2013年四川芦山,三次强震在短短5年内密集发生。灾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有条不紊的灾民安置、规模空前的恢复重建,谱写了世界救灾史上的壮丽史诗,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撰文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理念,其他文化无法产生。”有学者研究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等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天然契合,社会主义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其深刻的文化必然性。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中获取丰厚营养,才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在实践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从睁开眼看世界,到叩开世界的大门,再到逐步融入世界,直至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G20杭州峰会举办之际,世界媒体聚焦中国并给予高度评价——今天的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5,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一条同西方制度迥然不同的成功道路”,中国的抉择判断、进取作为,深刻影响着21世纪乃至更久远的未来。
正如海外媒体所评论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的发展道路与众不同”。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精神支撑和鲜明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所在。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战胜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好前景。(张国栋)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