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辉毛毛歌长沙市雅礼中学教育处主任,雅礼书院中学校长。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历, 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湖南省体育科技协会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沙市首批名校长——刘维朝校长工作室成员。市优秀教师、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国寿学校安全奖”获得者。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授课专家。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而对于集体人格,他又是这样定义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方式,集体人格是指一群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方式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对余先生的这种定义,是十分认同的。一所学校,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蚌壳,里面蕴藏着各种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的珍珠,特别需要用文化的细丝串起一众散落在校园里的“珠子”,使其“规整”而有“魂”。因而,“文化立校”重要且必要。
2018年6月,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正式挂牌成立,从政府到老百姓,大家对这所既老又新的学校寄予了厚望。我也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接过复兴学校的任务,心中有压力、有期盼,也有思索。托管6年,我计划分三步走:文化立校、质量兴校、品牌强校,而如何走好“文化立校”的内涵发展之路,是关键的第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这是党和国家的期望与嘱托,也是我们的贯彻理念,将“文化立校”提升为学校重大发展战略的依据。
所谓“文化立校”,即:让文化成为立校之本,以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规范办学,把文化从“用”提升为“体”,使其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学术研究的聚焦点,推动教化从“外烁”向“内求”的回归。
具体而言,就是注重育人从“授业”“解惑”向“传道”的转变,将文化融入到校园整体规划中,渗透于校园细微处,以其精华涵养学生的精神,熏染学生的人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起教育使命,贡献出学校力量。
文化蕴涵宽广,微妙至深,它是鲜活自然,无处不在的。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它存在于学校的各个领域。
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是一座凝聚着历史沉香的百年老校,融雅礼文化底蕴,承古朴书院精华。其学校文化涵盖三个层面,可以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内圆代表精神文化——魂文化,是根本;中圆代表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法文化,是保证;外圆代表校舍文化和技术文化——形文化,是条件。概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结合工作实践,我想据此同心圆,由“外”到“内”,谈谈对文化立校的一些思考。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塔,一砖一石,一器一物,无声地浸润着人的情致,濡染着人的品格。因而,学校物质层面的群体建筑,不仅应美观,更应散发文化气息。
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和道路等,都可以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命名,既要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历史传统,又要与校训、学校愿景、价值观有内在的逻辑。
学校的软件设计,如环境布置、场馆装饰等,则尽可能多的用能体现学校核心理念的作品来展示。通过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如文化长廊、主题橱柜、读书沙龙、师生作品展等,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文化育人的佳境。
真正美妙的教育场所,应是有生命力的空间,而不是没有灵魂的摆设。标志化的设计,个性化的命名,内涵化的装饰,都是学校外在形文化的体现,它能让人在步入校园的第一时间,就切身感受到,并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制度,是学校的使命和发展愿景落到实处的保障,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必须共同遵守、共同执行的“契约”。
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学校文化应该重视学校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重视在学校制度的形成中注入学校文化的内涵。例如,实施计划制度,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完善沟通交流体系,增强集体合力;跟进落实制度,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捷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力文化;完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分配、考核等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构建学生品行与习惯的最好教育平台就是课程。有品位的学校一定有独特的校本课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构建了“学科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对应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文化基础”,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科素养的培育;
“拓展课程”我们又叫“个性发展课程”,对应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自主发展”,如学生社团、学科竞赛、艺体特长、影视制作、科技创新等;
“实践课程”我们又叫“全面发展课程”,对应核心素养的第三个方面“社会参与”,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生涯规划等。
这样的体系,既让学科学习容纳更丰富的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成长空间;又运用师生共建课程策略,强调“尊重个性、贴近生命、走向自主”,强化课程的可选择性,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有所长,各展其能”的多样化人才。
制度和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大“抓手”,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化立校”的实效性。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它是学校经过不断追寻,经由充分酝酿,然后由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基本法”,是指导全校师生行为的根本。我校特别注重 “特色文化”“理念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引领师生。
2018年6月,我校与雅礼中学深度融合,创新办学模式,实现人才互动、资源共享,学校更名为“雅礼书院中学”,我们致力于打造“雅而知礼,书香满院”的特色学校。
坚持用语言文雅、行为优雅、气质高雅的“雅”文化,遵德守礼、谦恭有礼、知书达礼的“礼”文化熏陶师生。
读书是师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除了设有常规的藏书室、师生阅览室外,还设有年级图书柜、阅览室,极大方便师生的借阅。在此基础上,设立班级图书角,开展 “真人图书馆”活动,让书香文化进一步溢满校园。作为一种阅读理念,“真人图书馆”强调的是读者通过 “借”一个活生生的人交谈,获得更多的见识,正所谓“看会行走的书,读有故事的人”。
融合雅礼文化,首先是“公勤诚朴”的校训,公为先,以天下为公;勤为径,勤勉练达;诚为本,诚实守信;朴为质,抱朴守拙。学校传统校训“自强不息,守正创新”作为学校的精神,这是在变与不变之中的一种传承与发展。
二是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全面奠定学生的人格、学力、身心和创新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健美体魄、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坚持在“育分”和“育人”中守衡。
三是文化精神:“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时刻激励学子勤学好问、担当责任。
我们所秉承的书院精神,第一是人文精神,即价值关怀,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尊重师生、依靠师生。其次是求知问道的学术精神,即知识追求,做到:求真——实事求是,上下求索;善疑——不迷信旧说,坚持独立思考;创获——独辟蹊径,敢于创造。学校构建了“实践+课程+文化”的创研教育模式,创造成了师生的一种习惯。
习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实践中,我校还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培育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价值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师生的道德修养。特别是校史教育,是每一批新老师、新同学入校,迎新第一讲的必讲内容。
我校前身是大麓中学,始建于1921年,是与周南女校、明德学堂、雅礼大学堂同时代诞生的百年老校,是民国时期就赢得了社会认可和赞誉的学校,造就了“北有南开、南有大麓”之声誉。1953年,学校定名为长沙市第九中学,是长沙市创造教育的“排头兵”。2004年,与原长沙市二十二中学合并,成立长沙市天心区第一中学,是长沙市示范性高级中学。2013年、2018年,先后引进雅礼中学初高中教育品牌,让优质教育扎根璀璨天心。名虽更,魂仍存!“大麓精神”与前辈先贤们的德行建树,已浸润学校方方面面,深入骨血。校史教育旨在以历史底蕴滋养心灵,更激励师生珍惜当下、奋发图强,以沿袭先辈之功业,不断前进为责任和使命。
当然,在学校文化立校过程中,我们也注重管理者的魅力引领、学校民主引领、激励引领、服务引领等等,不断地培育学校文化,不断地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让学校文化构成一个大环境,使得学校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使各子系统的工作不断上到新的台阶。
《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文化的世纪,文化是学校的个性,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三流的学校做制度,二流的学校做品牌,一流的学校做文化”。
雅礼书院中学,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书院文化为根基,以雅礼文化为补益提升,以各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为载体,用文化浸染,固本育人。我们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期望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的强劲文化力,浸染、育化学子们,促进他们不断实现自我的修葺、提升,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实现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奠基。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作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学习交流的智库平台,为更好地汇聚一线名校长智慧,进行知识共享,校长派传媒特别策划出品《名校长说》栏目,依托教育、服务教育,关注教育热点,彰显教育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