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网:冯骥才:重新定义“传承人” 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 22:13:47 | 【字体:小 大】 |
王宥胜女友11日,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国家非遗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呼吁学界勇于承担,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什么是传承人,帮助政府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自2007年起,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至今各级传承人为文化遗产的传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老一代“自然传人”的消亡,新一代传承人的认定问题亟待解决,传承人的个体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趋势对传承目的和遗产本质的扭曲,给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出挑战。
冯骥才介绍,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在时代转型、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传承人对非遗的承上启下承担了重要责任,民间文化的保护主要就是传承人的保护。但非遗的传承方式很复杂,传承人既可以是个人、家族,也可以是集体乃至全民。于是,在2006年认定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之后,2007年第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紧随其后公布,至今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就已超过3000人。确定非遗(尤其是表演类和工艺类)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利于发挥这些极具才华与智慧的传人的领军作用,十多年来,他们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并非认定了传承人,就能确保传承无忧,许多问题逐渐浮现。一方面,只关注“代表性传承人”,把支持的重点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文化遗产的个人化、传承人的职业化和功利化趋势,无形中使文化遗产离开了大众生活,“命悬一线”;另一方面,消费时代的市场思维也影响着传承人,产业化、旅游化、商品化正在给传承的目的与遗产的本质带来扭曲。尤其紧迫的是传承人的老化,前几批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多是老一辈自然传人,具有原生性,但随着这些自然传人的消亡,新一代传承人又该如何认定?这些问题都给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也都与人们对传承人的认识有关。
冯骥才认为,学界应勇于承担,对管理部门伸出援手,回到原点,从科学的立场检验文化的现状,重新思考什么是传承人,思考传承人的价值、功能、认定标准和管理方式,不断提出科学的主张,从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真正地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习向大会所作...
10月16日,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中共中央习代表第十九...
二十大报告中发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声音,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