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8320刷安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二十大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把建成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准确把握党的二十报告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成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突出强调其地位和作用。
建设文化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之中,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未来五年间,我们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等。由此可见,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可见,建设文化强国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要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幸福不仅来自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来自比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习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建设文化强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沉渣泛起,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这些因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才能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环境和基础条件有清醒的认识,唯此才能对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文化强国目标有准确的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党的二十大总结了新时代1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明确指出,新时代10年来,“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一切,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可靠保障。
新时代文化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网络成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总之,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保持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拓深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展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直面国际范围内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激烈竞争,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按照“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要求,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整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