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amovi0412月,广东省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鼓励梅州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梅州出台实施方案加快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实现规模质量全面提升;梅州召开“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筹备工作推进会,全力以赴把活动年办出影响办出水平办出实效……
对文化之乡梅州来说,这些消息令人振奋。翻开历史长卷,梅州是世界客都、全域苏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面对发展新机遇,相关部门深受鼓舞,倍增干好工作、推动梅州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力量。
建设文化名城,梅州拥有基础资源、优势条件,也担负着职责使命。当下,梅州以创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放大梅州文化优势,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把推动梅州文化建设与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相结合,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以前别提散步了,门都不敢开,车一过泥路就尘土飞扬。现在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周边环境大变样,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古必崇开心地比划着眼前的变化。
“政府不仅修缮了故居,而且将周边的配套设施、人居环境都进行了整改。”古必崇说,得益于古大存故居修缮,越来越多人来优河村参观故居,古大存的事迹被更多人熟知,弘扬了红色文化。
向东北100公里外,纪念园里,络绎不绝的访客通过视频、图片、读物和多维度的讲解,追忆元帅的革命峥嵘岁月。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自各地的游客用客家话、粤语、闽语、潮汕话等各式方言交流着参观感受。
梅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苏区的地级市,青山处处埋忠骨,在三河坝、九龙嶂、八乡山,仍能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荣光和梦想。
漫步梅州,红色元素无处不在,以古大存、曾国华、罗屏汉、朱云卿、红四军纪念园、红十一军纪念馆、中央“九月来信”传递地同怀别墅、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为代表的一批梅州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修葺一新,成为梅州文化旅游新地标,焕发红色苏区时代光彩。
据悉,梅州正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创建一批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景区,一股红色旅游热潮在梅州持续掀起。
“这个围龙屋太令人震撼了!古色古香,真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来自汕头的游客张玲丽一边说,一边拿起手机拍照。她眼前的围龙屋正是位于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的百年老屋南华又庐,全屋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
近年来,侨乡村充分挖掘当地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利用古民居和美丽的乡村风景,组织了一系列乡村游活动,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
“随着游客大量增加,我们村成立了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说,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模式进行运作,盘活古民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梅州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8个、国家级古村落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普查出客家围龙屋4367间,名人故居(旧居)422处,登记在册的红色革命遗址509处。
梅州通过修缮名人故居、打造名人纪念馆,以及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让有形文化留得住,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模式,使之成为越来越多人来梅州旅游的“打开方式”。
“我们广东汉剧也有海外练习生了,目前已经进行了六次授课教学。”谈及广东汉剧在毛里求斯跨国教学,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十分开心。
张广武表示,广东汉剧这一朵“南国牡丹”,经历了从繁盛到凋零,又再焕发生机的过程,特别是今年实现了“海外联姻”,让他们更有信心传承好这项国家级非遗。
他所指的“联姻”,正是今年4月14日,梅州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设立的首个海外传承推广中心。
“传承推广中心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教学、交流、演出等,深挖广东汉剧传播价值,我们将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张广武说。
张广武认为,与其说与毛里求斯的签约合作带有偶然性,不如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数代汉剧人的坚守与传承,让汉剧古韵新生,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他说,绽放新光华的广东汉剧会让更多人看到。
广东汉剧海外“联姻”,国家非遗走出国门,是梅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功案例。
梅州素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的美誉,客家人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积累,创造出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这些资源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宝。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10大类别的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5项,四级非遗传承人473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非遗+旅游”“非遗+惠民”“非遗+产业”……从原汁原味地呈现展示到变化多样的创新,近年来,梅州通过“非遗+”让非遗文化有了“七十二变”,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出圈。这其中,活态传承的理念为非遗重新焕发新魅力、释放出最大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0年5月,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这是广东第一个、全国第五个获批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2年来,梅州以客家文化为根,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从多方面探索非遗保护的“梅州方案”,实现由以项目、局部、个体为主,向以整体、全面、全民为主的方式转变。
在梅州市文化馆4楼,响起了阵阵清脆的童声,客家山歌幼苗班的老师张明霏在教学员唱山歌。“看到她们,就像看到13年前的自己。”张明霏陷入回忆,她是梅州第一届山歌幼苗班的学员,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
桃李三千再三千,梅州成立了梅州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组建管理队伍、专家队伍、传承人队伍、民间保护队伍、志愿者队伍等五支队伍,通过成立名师大家工作室,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加强对接,与华南农业大学、嘉应学院合作共建艺术实践教育基地等,目前在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共培养人才近万名。
从历史走到现在,客家文化承载了历代客家人的坎坷与荣耀,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宝。
从现在走向未来,梅州有了新命题:打造文化名城,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把推动梅州文化建设与紧紧抓牢发展第一要务相结合,持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广东打造文化强省。
作为目前广东省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的城市,梅州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梅州,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梅州担当、贡献梅州力量。
12月1日,梅州市召开“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筹备工作推进会。办好“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系列活动,是梅州面向世界展示梅州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机遇,同时让梅州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截至目前,梅州在海内外设立了1个推广中心总部、25个推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全国、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地,形成涵盖客家同胞聚居地、主要客源地和航线航班抵达地的客家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网点。
“梅州与全球7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在日韩等地设立25个推广中心,举办万人签名、城市高峰论坛等30多场活动……”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灼明对梅州所举办过的文旅活动如数家珍。
历史底蕴深厚的梅州,将优势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将软实力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不断焕发新活力。
去年以来,梅州建成近80个大型文旅项目。其中,梅州加快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制定行动方案,内容涵盖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等,推动梅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化开发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发展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长寿梅州·常来长寿’旅游品牌。”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梅州将壮大文旅产业。
《梅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具体目标导向,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三个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228.22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88.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2%。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丰顺县坚真纪念馆……如今,不少星散在梅州大地上的博物馆资源升级转换为文旅优势,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日前,广东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该方案指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博物馆总馆,支持广州、深圳、佛山、梅州、东莞、潮州等地建设“博物馆之城”,探索在文物资源丰厚区域建设博物馆聚集区。
截至目前,梅州市列入省名录的博物馆、纪念馆共有2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1家、纪念馆9家、非国有博物馆7家,总数居全省第三,博物馆的人群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同时,梅州全市现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大埔县博物馆),实现了市县博物馆高级别馆“零的突破”。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今年以来,该馆加大馆藏侨批数字化保护力度,稳步推进侨批档案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
“截至今年11月,我们已完成侨批整理、扫描7000件套、著录6000件套,完成率达90%。剩余内容预计将在12月底全面完成。”近日,在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该馆的侨批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侨批档案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严格按照《侨批档案著录规范》,对馆藏的侨批进行整理、扫描和著录,并同步建设梅州市侨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梅州市侨批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对侨批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一体化管理。另外,项目所整理著录的侨批档案目录和对应图像数据将传输至广东省档案局“侨批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
围绕“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该博物馆多措并举将馆藏“侨”资源转换为文旅优势,一方面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开展侨批整理和展览展示,帮助梅县区隆腾博物馆完成116件套侨批扫描和著录工作;另一方面精心策划《侨心归处即是乡——梅州侨批文物专题展》,积极申报中央对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