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爹地玩火有了我在体育场,“更快、更高、更强”是竞技精神的凝练,也是衡量人类运动之美的圭臬。过去十年,中国竞技体育成就了一块又一块耀眼的拼图。
中国女足时隔16年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男排时隔10年再夺亚洲杯冠军、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武大靖在平昌冬奥会实现男子单人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一连串的荣誉勾勒出中国体育过去十年的高水准面貌,与此同时,体育的价值内涵也在过去十年不断被拓展。例如,以李宁、安踏为代表的一批国产体育公司迅速崛起,在国内体育服饰市场与全球体育巨头们争相竞争并逐渐确立了新的格局。
而望向更上游,各类体育赛事在过去十年间得到长足发展。体育场馆、公共运动设施也进一步得到优化。此外,新兴小众运动也能深入人心,像飞盘就已成为大众的“新体育选项”。
在竞技场之外,“全民体育”的推动正在大众层面构筑更具体,也更有韧性的体育活力。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7.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
赛场最强调输赢。运动员竭尽全力拿下最高荣誉既是对自身实力的佐证,也是体育竞技最迷人的部分。
过去十年,中国竞技体育突破不断。在受疫情影响推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38枚金牌,总奖牌数88枚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名。此外,苏炳添还以9.83秒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闯进决赛。
在今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摘得中国首枚男子速度滑冰金牌;18岁的苏翊鸣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中国代表团以9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三名,创下最佳参赛纪录。
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2012年至2021年,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986个世界冠军,创127次世界纪录。中国竞技体育在过去十年成果斐然。
除了对成绩的追求,中国运动员也在竞技场上展现了更多维度的体育内核。例如苏翊鸣对于单板滑雪的热爱促使他走上职业体育之路并站上奥运冠军领奖台,让大众意识到竞技场上除了金牌,对于体育本身的追求和热爱同样珍贵。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政策咨询项目评审专家郭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体育领域的实践过程也对应着中国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腾飞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不断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国体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进步。”
郭晴提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之时中国的变化。“从开幕式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时我们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在开幕式展示了很多特色文化。但到北京冬奥会时,我们更注重表达一种自信、包容、国际化的形象。我们希望和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一起玩,一起享受体育。”
郭晴认为,以北京冬奥会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赛事的举办,带动了国内体育观念的多元化。“诸如冰球、滑雪、击剑等小众项目的流行实际上丰富了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也让中国大众从更多维度理解体育对人的塑造、影响,以及体育项目本身的内涵。”
“过去我们有一些观念认为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需要去发展体育运动,但其实体育运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关系的重塑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就像奥林匹克格言也加入了‘更团结’。体育本身既强调竞争,又强调规则,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其实很相似。”郭晴说。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开拓了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思路,使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端的扶持下,中国体育产业在随后几年迅速迸发出不容小觑的潜在能量。据统计,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2年的952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7372亿元,增加值从2012年的3136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1073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0.60%升至1.06%。
国内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得到初步建立。
酷鹿体育董事长许绍连表示,自2015年开始,中国体育产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大量资金涌入体育产业领域。“过去提及体育大众第一时间会想到竞技比赛,但如今体育产业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这是过去十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扮演龙头角色的无疑是赛事。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发布推动了国内赛事的进一步发展。该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赛事、支持引进国际重大赛事、引导扶持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培育冰雪体育赛事、促进体育竞赛与文化表演互动融合。
指导意见表示,到2025年,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此外,将推出10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精品赛事,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是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
许绍连认为,未来中国体育产业要全面发展,各地应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赛事,例如青岛的帆船赛事以及青海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任何一个赛事名城的构建一定是国际赛事、国内赛事、本地赛事三方面结合的产物。”
例如中国马拉松赛事在过去十年已经迎来快速增长期,许多地方都结合自身城市特色举办了具有IP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的22场增至2019年的1828场,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而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关联诸多行业,除了赛事,体育服务业的配套发展也同等重要,这也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参考指标。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9.21%上升到67.70%。
许绍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他所从事的体育经纪领域为例,曾经国内只见几家大公司的身影,但现在该领域的公司已遍布各地。“体育服务公司的存在会让整个体育产业更有活力,它们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未来‘毛细血管’的价值会越来越大。除了体育经纪,包括体育健身领域在内的整个体育产业链都会在未来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体育氛围的变化,据悉,到2020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较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合格率在2020年达90.4%,较上一次测试提高0.8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国内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270万人。
这一切都离不开2014年“全民健身”被升级为国家战略。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全民健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搭建居民身边的15分钟健身圈。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较2013年增长134.3%、71.2%和65.1%。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相当于未来三年再新增37255个标准足球场的体育场地面积。
许绍连认为,全民健身的前提一定是大众通过观看欣赏从而喜欢上一项运动,然后参与其中。“首先要有体育项目吸引全民,因为大众并不会先天就自然喜欢某项运动。就像北京冬奥会提出的‘3亿人上冰雪’,也是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来吸引大众。从结果端来看,大众参与的好处一是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益,其次也会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郭晴也提到,当前大众在社会中能够参与体育锻炼的实践机会变得越来越多。“全民健身理念的完全深入需要一个过程。理想中的全民健身环境应该是体育文化成为大众家庭、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在许绍连看来,国家层面对于体育的重视使得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呈现出非常积极的趋势。“过去几年的疫情对于行业有一些影响,但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觉得是稳中向好。大众对于体育的认识更深,参与度也更高了。”
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某种程度上也反衬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跃升。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完成修订。此次修订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明确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加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生态体育】体育场馆园区小镇综合体投资设计运营规划,康养文旅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升级
|